中國制造是一個全方位的商品,它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中國制造在進行物質產品出口的同時,也將人文文化和國內的商業文明連帶出口到國外。中國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概況介紹
中國制造給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美國方面的測算,中國制造近幾年里為美國的消費者減少了7000億美元的支出。正是在這樣大量廉價消費中國產品和中國資源的同時,這些國家的企業也產生了抱怨,中國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他們本國的制造。由于中國產品比本國產品價格要低的多,又很實惠,所以有很多國家的商店一般到年底都沒有什么收入。
這些年來,我國的礦產品也不收資源稅,使我國的能源價格十分低廉,電費、油費都相對便宜,從而導致所有在中國生產的出口商品價格都相對低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保證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必須提高本國的資源稅率,避免外國企業過度廉價利用中國資源。
主宰這場轉變的必須是中國政府行為,政府必須盡早快速地出臺各項法律法規,調整國內生產要素的價格,從而影響出口產品的價格,強迫中國制造產生升級換代,進而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最終改變高消耗、高污染、廉價出口的局面。
和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10年才發展起來的房地產業相比,“中國制造”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還吸收了一億左右的就業人口,其中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中國制造”的前景關乎社會穩定和改革的未來。只有將“中國制造”留在中國,才能為進一步的改革和經濟升級贏得時間。
從“中國制造”到“國際品牌”,賣家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盡管當前中國制造企業對品牌出海的需求愈加強烈,但對品牌的了解仍不夠透徹,以為給產品貼上標簽就是品牌。實際上,從“制造”到“品牌”的過程涉及選品、物流、市場的選擇,甚至創新思維等方方面面。
首先,市場的選擇決定了品牌的定位、受眾的定位,國內外的消費人群具有不同的消費特點,應因地制宜;其次,確定好市場方向之后,需根據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調研選擇合適的產品,需要注意的是國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異常嚴格,經常有賣家在這一點上“踩坑”;最后是物流,不同于國內物流,跨境物流在時間的跨度和空間的跨度較大,并且各國海關的標準以及當地的地理環境都不盡相同。如果沒有選擇好適當的物流方式,會出現資金回流的時間長甚至包裹丟失等情況。
當然,除了上述的幾項準備之外,企業在創新方面也很重要。幾個成功出海的品牌為例,“快時尚”跨境電商品牌SheIn于2017年成功躋身“中國出海品牌50強”。其創始人許仰天曽表示,“如果你對整個體系具備嚴格而有效的把控,就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國內手機品牌OPPO在進軍印度市場時通過產品本土化、營銷溝通本地化以及增加實體銷售點和服務中心三大要素成功在短時間內扭轉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