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變異帶來的全球新一輪反撲,進一步沖擊歐美國家經濟。為拉動需求搞經濟,從今年4月開始,美國政府接連發放財政補貼,每人可獲得的疫情補助金累計近5000美金。
伴隨這一次次的經濟刺激財政補貼,喜聞樂見的除了當地居民外,還有做美國電商市場的中國跨境賣家。很簡單的道理,兜里有錢,可支配收入提升,就有訂單的可能,有訂單就有利潤。
但,果真如此嗎?
疫情確實將線下需求釋放到了線上。如若是單純的購物渠道轉變帶來的訂單提升,且因短期內疫情影響無法徹底消除,這一轉變的周期拉長,那么這種訂單增長的誘惑是可喜的,且安全性較高。但如若是因為財政刺激,政府大量發錢帶來的訂單,那么做跨境電商的賣家可要多留個心眼了。
當外界都在吹捧歐美市場電商增速達歷史新高,線上消費需求炸裂的同時,反觀今年的“黑五網一”,是否真的達到了炸裂的表現?
行業人士表示,如今美國的發錢計劃,有點類似于國內支付寶的各種商家券或者滿額補貼,屬于“信用”,不用可能就浪費了,并非全部真金白銀。因此,當這些消費者在平臺上瘋狂下單時候,國內的商品不斷運往海外,單量看似增長,賬戶里的美金收入也在攀升,實非真實需求。反觀下今年美元兌人民幣就能看到風險點,明顯的非線性的加速貶值,一旦貶值速度加大,手里的外匯也將更不值錢。
根據中國亞馬遜賣家coffee Li的表述,當下匯率低得可怕,相比4-5月的高峰值,現在沒提1萬美金,就要少近5000元。一般賣家提現都會是大額提現,損失的就越大。再加上部分收款工具會固定匯率,賺取匯差,實際賣家的損失會更大。
物流成本也是另一個風險增加面。疫情影響全球航運能力,海空陸各項成本加大。從事外貿業務的陳女士表示,以一個40英尺集裝箱為例,去年這個時候中東路向海運費最高為3000美元左右.現在差不多要到5000美元;去年歐洲路向為2800美元-3200美元,現在是6000美元-7000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所以綜上,海外線上購物需求存在一定泡沫的可能,匯損風險,以及物流成本的不確定性,都需要從事跨境出口電商的中國商家多留個心眼,將利潤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來源:北美電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