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很多的賣家在打開賣家后臺時,可能都會“眼前一亮”。
因為很久沒看到的“小紅旗”,又赫然出現在了賣家后臺的上方。
戰戰兢兢的打開小紅旗,內容居然是賣家最為敏感的索評警告信。
這種郵件對老賣家并不陌生,在2017年之前,每次收到這種警告信之后,大概率的會出現大面積的封號行動。
但是最近兩年,亞馬遜會時不時的進行一些警告行動,也就是只發警告信,最后并未大規模的進行封店。
所以收到這封郵件的賣家,暫且不必著急,這次的警告只是亞馬遜的群發而已。
因為很多還沒有上傳產品的店鋪,也收到了這封警告信。
警告信的第一句:“ We understand that you may have offered compensation for Customer Reviews.”
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們得知你的賬號可能存在有償索評的行為”。
那么對于這些新的店鋪,還沒有上傳一個產品,自然是不可能存在有償索評行為的。
所以這一波的警告信,不過是群發的而已。
我們知道,只要是電商平臺,無論是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刷單和測評就一直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當年淘寶賣家的刷單行為也是極其瘋狂的,很多的職業刷單公司都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后來淘寶實行了千人千面,大幅提升了刷單的門檻,也適當遏制了一下淘寶刷單的行為。
淘寶如此,跨境電商平臺也是一樣。
為了能讓產品快速擁有五星review,為了能讓產品的轉化率得到大幅提升,很多賣家也是熱衷于瘋狂的進行上評。
尤其是做3C等紅海類目的賣家,很多賣家都直接都配備了自己的刷單系統,自己養號進行刷單。
在各大qq群里,這樣的信息也是應接不暇。
作為新手賣家,很難分辨這種廣告信息的真假。
因為這畢竟是屬于亞馬遜運營紅線以外的事情,一旦你找的是那種無良的用小黑號刷單的服務商,賬號被封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這些每天發廣告的服務商,其實不少都是二手服務商。
也就是他們收了單以后,再把單子合起來交給自己的上家去處理。
無形之中,你可能就被多賺了一道“差價”。
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很多賣家在尋找測評資源時,遇到了“騙子中介”。
這種中介先用“上評后付款”的政策,成功吸引你到他這里來下單。
當拿到你的產品信息時,再把單子放到其他服務商那里。
當評價上來以后,騙子收了你的錢跑路,而你又被真實的服務商來催款。
這就面臨兩難的情形:
給吧,自己已經付了一次錢了。不給吧,又怕服務商報復。
這樣的情形可以說比比皆是。
沒有安全測評資源的賣家,可以來我的私密圈索取,那些資源都是經過我們長期檢驗過的,非常的安全且穩定。
另外,亞馬遜在對刷單測評的識別上,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對買家賬戶的審核。
一個正常的買家,在亞馬遜下單購物時,起碼是具有下面的特點:
“穩定的IP地址,常用的登錄端口,特定的購物習慣,較長的瀏覽比價、真實的信用卡付款、固定的民用收貨地址、不太頻繁的購物記錄等等等等。”
當一個“職業刷單”買手進行購物行為時,很難全部滿足上述的這些特點。
要么是留評記錄過多,要么是購物習慣較亂。
總之,這樣的“不太真實”的買家購物過程,就極有可能納入亞馬遜系統的監測范圍。
目前,很多做測評的公司都在使用的是Facebook廣告測評。
這再不是像以前那種在各個FB群組里群發產品信息。
這是先用Facebook廣告把精準的顧客給吸引過來,然后再跟他溝通索評事宜。
至于能不能成為最后的“測評師”,還是要看溝通的過程和產品的具體情況。
這種方式對于新手賣家來說,操作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因為:第一,Facebook的賬號審核不斷升級,很多新申請的FB賬號,還沒開始就掛了。
第二,這個需要客服Messenger一對一溝通對接,對于通常是單打獨斗的新手賣家來說,時間成本也會很高。
對新手賣家來說,前期還是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產品上,至于這些運營所需要的其他手段,可以后續一步步的來進行研究。
因為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前期的主要時間如果都放在這些上面,那就和亞馬遜賣家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畢竟,產品才是電商的核心所在。
(來源:跨境老鳥Mike)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