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獨立站都紛紛開始做起了開放平臺,好像說“自營+POP”是必然的趨勢。首先,我們來盤點下POP(開放平臺)這種模式有什么好處:
1. 擁有豐富的SKU。商家自主入駐,意味著平臺有更多商品可以選擇售賣。通過這種方式,新款式、新品得到快速補充,為銷售額的增長提供強而有力的貢獻。可以說在現在電商流量的特殊性質下,商品種類就“等于”銷售額。
2. 降低庫存風險。縱觀各大自營平臺賣家的財報,庫存問題動不動就是幾個億,十幾個億 ,而POP這種先進模式的誕生則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庫存的問題。用一個簡單的公式理解:隨著POP商家銷售額的貢獻比重越大,庫存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小。
3. 供應商“部門化”。產品開發、拍圖、編輯、上架、質檢、包裝、發貨、售后等等問題對于一個自營平臺來說,這些都是必做的事情。隨著我們的平臺擴大化,每個動作都需要一個團隊來做。但是POP模式,可以將上述大部分的工作讓供應商來完成,平臺只需要配置相應的商家服務團隊即可。可以說,這種模式之下,一個供應商相當于一個“部門”,而平臺的職責就是指導、管理各個“部門”。
4. 能充分利用供應商自主研發或開款能力。開放平臺模式可以讓供應商更加主動,更多發揮自身在新品上的調研開發能力。專人行專事,很多供應商本身扎根于一個行業,對于該行業的熱點、需求嗅覺靈敏,因此能發揮出更好的新品開發能力,并且最終將效果轉化為平臺的力量,完成更大的銷售額。
像疫情期間,這種特殊時期,POP優點貌似又格外地凸顯,那么“自營+POP”這種模式又有什么問題呢,這里讓我一一給大家道來。
我想優先講的是團隊的協作問題。一直以來,自營平臺依托團隊在營銷、產品、供應鏈方面的努力,已經建立一套非常成熟的流程體系。在不引入POP模式的情況下,團隊自身就可以確保基本的銷售額以及銷售額增長。那么將POP引入自營體系,首當其沖的問題是什么?是大量的SKU。
拿銷售來說,新品、款式肯定是自營團隊最迫切需要的。其中需要考慮的事情比如:1.需要用產品充分運營自有流量2.推廣需要用爆款引流。于是乎我們的問題就凸顯而出:當大量的SKU通過POP端接入平臺,運營和推廣如何在海量的產品中選出 “心儀”的產品?對于供應商來說,我費勁上傳的這些SKU究竟有沒有得到的“回報”?
這時候大家就會想出各種各樣方法調整組織架構。這中間會誕生一個人,他干什么:挑---挑產品、挑供應商。簡單來說,供應商上的產品先不直接對接自營體系,而是讓一個深耕自營體系理解玩法的人先挑一遍,再推給自營體系。這個人就顯得異常關鍵了。個人認為他需要具備素質有:十分了解產品、是個行業專家;理解流量規則,能告訴推廣這個是爆款;對平臺用戶群了解,知道他們喜歡什么。是不是感覺像個全才?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OK,假設這個口子卡好了,我們再繼續往兩邊推,講講招商團隊。他們做什么---負責POP商品最初的來源。假如這個團隊能夠和上文中的“中間人”素質差不多,是不是就很完美了。我總是希望供應商和平臺能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哪怕供應商少,但大家都可以賺到錢,那么什么交期、賬期、深度合作之類的都好談。
一些開放平臺早期因為快速擴張,招商團隊的標準和自營體系存在一些偏差,其實也是一種隱患,未來可能導致的問題就是很多商品選不過來,供應商得不到充分的考核,更多細節上的標準無法建立完善……結局就是供應商不陪玩,潛力產品流失,深度合作方面的機會也逐漸流失等,總之良性循環無法形成,團隊總是在補救,非常被動。
既然是開放平臺,就要有個開放的價值觀---大家都能得益,這樣才是個生態。嚴格控制商家質量以及產品的質量,使得在管理過程中流量端能夠被充分利用,商家也能夠充分得到考核。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況的設想,放諸實際我覺得這并不是易事。
說到這里,來看看供應商管理和商品管理的一部分。
供應商考核,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前端銷售額。那么對于供應商來說,把握前段的市場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前端市場掌握在哪里?其實最清楚的是市場部負責運營的同事們。首先他們直接面對客戶;其次他們有數據:廣告數據,網站數據等;第三他們直接對接各種營銷渠道。反觀供應商自己,最多是放出來一些非常有限經營數據,除此之外就只能逼自己利用有限的資源,瘋狂開發新款上架。當然這個過程也會形成,我們叫“手感”的能力。特別是對于一些有一定客戶群體,定位清晰的平臺,這種手感可能比較容易形成。但是很多品類豐富,比較雜的平臺,個人感覺,渠道流量才是一個風向標,這樣情況就比較復雜了。無論對于市場部還是供應商,似乎及時有效交流溝通是明智之舉,但你懂得,這兩個環節如果交集,問題就又大了。因此這里是有一定“代溝”的。
供應商準入標準,這是最開始的環節。這個環節如果太嚴,商品就少,太松,商品就亂。這塊的制定需要平臺管理層多下功夫了,因為他們更能理解自身平臺調性,從全盤出發去設計,這只是開放平臺的起點……后面還有很多環節會因為這個起點的疏忽而產生很多麻煩。文中很多地方都有解釋。
考核商品,我覺得只靠人不一定可行。從供應商層面,我們嚴格考核了供應商,講道理按照供應商維度我們確定他是合格的,并且還不錯,我們應該給他的所有上新產品一個機會。但是從產品層面切入,供應商上的產品,我們卻需要先選一遍。那么按之前說的由人來挑,沒有數據又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也只能設想有這么一種理想情況:既然我們嚴格審核邀請了供應商入駐平臺,任何產品都應該給一定的表現機會,通過數據,比如一定曝光的程度下,點擊率、轉化率等指標來考核,這樣給供應商、給平臺的都是準確公正的依據,大家依此也能井然有序的發展……然而,這是理想。
今天就先寫到這里,這些是我做開放平臺項目時候的一些想法,一直沒有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借此文既是幫助自己復盤想法,又幫助大家拓展知識。這個領域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詳細展開的,因篇幅有限,今天就先分享這么多,未完待續。(來源:Charlie)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