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中國賣家著實吃了不少知識產權的虧,一方面是對知識產權認知度薄弱,另一方面是利益誘導下的偏執。
經歷諸多教訓之后,賣家更應該意識到在行業正規化及品牌出海驅動下,知識產權并不是負擔,而是出海的“保護傘”。
而關于知識產權,賣家你又了解多少?
沉浸行業多年,方信知識產權市場總監黃嘉欣親眼目睹了賣家在知識產權旋渦栽跟頭的種種。他告訴雨果網,因知識產權認知薄弱,中國賣家尤其容易踩進知識產權的雷區。
如Listing使用了別人的品牌;這是一個比較低級的錯誤,一旦賣家觸碰這一雷區,基本會被投訴。尤其在品牌備案2.0推出的背景下,品牌商們可以直接通過輸入品牌名,找到那些侵權的賣家并投訴,投訴效果也十分顯著。
如圖片的使用;賣家沒有自己的產品圖,而是使用網上的免費圖片,這些圖片是否有版權,產品圖片上是否有別人的品牌,可能賣家無意間就侵犯了別人的品牌或者版權。
如爆款的售賣;這是當前賣家比較容易觸雷的坑。爆款多出自比較大型的企業,在新品上市銷售推廣前,這些企業都會進行品牌、專利、版權等全方面的保護。賣家一旦觸碰,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
以上種種,實際上早已經有“先驅”的中國賣家留下了血淚教訓,但是中國賣家存在一種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撈快錢的路上,往往存在一些僥幸心理。
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國賣家還存在一些誤解,也因此栽了不少跟頭,黃嘉欣也列舉了賣家常見的誤解并進行了說明。
如商標的地域性。部分賣家會認為已經注冊了中國商標,無論銷往何處都不會侵權,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誤解。他指出如果有人在美國搶注了賣家的商標,那么賣家在美國就不能銷售,可能還會陷入被告侵權的糾紛中。
如商標類別原則。賣家若售賣3C電子、服裝等多品類產品,但只注冊了電子類別的商標,這并不意味著賣家所有類別的產品都受到保護。即賣家如果注冊電子產品類別商標,就僅能保護電子類別的產品,服裝產品的類別也需要另外進行注冊保護。
如忽視海外商標注冊。當競爭對手將你的商標搶注了,這時候賣家該欲哭無淚了,雖然也有一些方法來解決處理,但是無疑是非常麻煩的,這樣產生的成本遠遠超過賣家注冊一個商標的成本。
“在美國有一個使用在先的原則,就是賣家可以通過一些證據證明,你在很早就開始銷售使用這個品牌了,并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如果對方搶注商標還處于申請階段,賣家可以對他提出異議申請,或是可向對方發出警告信,通過協商,讓其主動撤銷申請。若對方不愿妥協,賣家則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投訴對方有惡意搶注的行為?!?
不過黃嘉欣也指出,賣家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奪回商標,但是費用及時間成本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建議賣家在早期做一個品牌規劃保護,以省去后期的麻煩。
關于爆款是否侵權,這也是賣家向黃嘉欣咨詢較多的一個問題,他也傳授了一些判定的經驗。
商標板塊;當賣家去廠家進貨時,若使用的是廠家的品牌,那賣家只需要找到專業機構做排除,看它在品牌方面是否已經保護,并且是工廠自己的品牌。
專利板塊;外觀專利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判斷,一個外觀與另一個外觀是否相似,是極具主觀性的,也因此專利并不像商標那樣好判斷。
“賣家可以與廠家簽署一些知識產權方面的協議,了解廠家產品是否有相關專利,并且是賣家要銷售的國家的專利,并讓廠家提供相關的專利證書;若在知識產權領域侵權,責任歸屬誰,這些是可以事先協商并列出協議的?!?
黃嘉欣還坦言,實際上大多數的中國賣家都明白爆款有侵權的風險,但還是抵擋不住誘惑。此時賣家必須對爆款產品進行背景調查,看產品是哪家公司最早開始銷售或是哪家公司設計發明的。通過這些大致判斷這個爆款產品該不該賣。
當賣家收到投訴立案或者法院的傳票,首先不要慌,而是要迅速處理,因為所有的投訴案件都有時間限制,若在規定時間內,賣家沒有回應、出庭,那么便會視為默認,賣家就會敗訴。
因此,一定要及時迅速的找到專業機構或是律所處理這類型案件。賣家可以事先收集一些關于投訴案件的信息,做一個前期的自判,看自己是否侵權,然后將收集的信息匯總,交由專業機構,看是適合應訴還是與對方做和解。
例如賣家經常遇到的GBC律所侵權案件,對方律所其實大多數都不愿意與侵權方進行直接的溝通,只會與處理這一案件的美國當地律所做溝通,因此當賣家無法直接處理或是聯系無果時,就要迅速找合適的專業機構幫助處理。
而在處理這類型案件,因為國內與國外的距離,因此在處理方面賣家資金成本壓力也非常大。
(文/雨果網 湯幼玉)
【特別聲明】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系:editor@cif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