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Udrea正在一臺縫紉機前縫制一件衣服,這份工作她已經做了42年了。Maria Udrea是羅馬尼亞最大的服裝企業Faberrom (以前的APACA)在布加勒斯特工廠的一個縫紉車間管理人員。
過去,APACA有2萬的工人,僅Maria Udrea所在車間(服裝和針織品)就有1380人,產品出口到了蘇聯、意大利和英國。但在1989年東歐劇變后,APACA像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被私有化,并于1991年更名為Faberrom。如今,在Faberrom的紡織車間工人僅有200人不到,專為西方知名奢侈品牌縫制服裝。
Maria Udrea指出,羅馬尼亞工人長期以來都在學習各種最新制衣技術,高工藝、高效率和相對廉價的工人成本,使羅馬尼亞在服裝制造方面對國外企業充滿了吸引力。Faberrom制作的服裝均銷往歐洲主要市場。
在Faberrom的制衣車間,縫制一套包括夾克西裝大約需要30個工人花費8個小時的時間。“今天,我們不能說我們的制作成本比其他地方便宜,但我們生產的服裝工藝和質量好,且我們的效率極高,能在1周內完成1筆客戶訂單,這些都是亞洲服裝制造廠目前無法企及的。”Faberrom 總經理Daniela Schoppmeyer說。
Daniela Schoppmeyer還指出,隨著2007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Faberrom的客戶群也發生了變化,現在Faberrom主要吸引頂級奢侈品牌,“ 我們的生產已經從以量為中心,轉到以質為中心,我們的日產量從過去的每天7000件下降到了每天350件。”
根據羅馬尼亞紡織服裝皮革協會(FEPAIUS)數據,2016年,羅馬尼亞紡織服裝行業出口占該國全年出口的10.8%。目前,羅馬尼亞全國有7428加時尚類企業,其中服裝行業有4116家,紡織品行業1312家,皮革行業約2000家,余下企業(4.51%)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時尚產品聯系在一起。
羅馬尼亞服裝協會主席Elena Stoica指出,80%的‘羅馬尼亞制造’產品用于出口,來自路易威登、香奈兒、杜嘉班納、巴寶莉、阿瑪尼、雨果?波士,以及Zara、Stradivarius、Bershka、Mango、Next、Dorothy Perkins、M&Co、Wallis、River Island、Massimo Dutti等品牌的服裝上都印有“made in Romania” (羅馬尼亞制造)的標簽。
對于歐洲客戶來說,在羅馬尼亞生產服裝意味著擁有快速獲得服裝、生產成本低、貨物以免關稅進口等多項福利。然而,近兩年在羅馬尼亞品牌Pineberry的所有者Alina Rachieru的呼吁下,羅馬尼亞全國掀起了 “時裝革命”,人們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安全、清潔和透明的時裝產業。在過去一年半里,羅馬尼亞制衣工人的最低工資一再上調,加上能源、燃料和水的價格不斷上漲,許多服裝制造商不得不提高了制造價格。而這也使得羅馬尼亞在全球紡織品市場的競爭力下降,各大品牌的注意力開始轉向生產成本較低的其它東歐國家,如保加利亞、摩爾多瓦、烏克蘭、格魯吉亞等。
在羅馬尼亞,紡織工人的最低工資僅為每月250歐元,部分工廠工人每天需工作8個小時以上,并且沒有午餐和休息時間,甚至有時工資會延誤3個月發放。在這方面,Faberrom表示他們的工作時間很規律,工人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半之間,期間有休息時間。一位車間生產經理表示,“工人們在生產時實際上非常累,因為不同材質不同布料有不同要求,例如格子布顏色不同,在生產時工人要非常專注。”
事實上,雖然“時裝革命”至今,并沒有工人對工廠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提出任何的不滿,但并不意味著不良工作環境不存在,而是人們害怕失去工作默默咽下了苦水。
Stoica認為,羅馬尼亞服裝公司如能實現原材料自生產,那么羅馬尼亞的服裝行業將向前邁出一大步。“這將使我們能在不需要其他輔助的情況下生產產品,并能夠全價銷售產品,”Stoica說。目前許多羅馬尼亞服裝廠生產服裝時,需客戶從國外提供原材料,只有少數是在羅馬尼亞生產的。
Schoppmeyer補充道:“設計也是羅馬尼亞目前缺少的。”Schoppmeyer希望羅馬尼亞服裝制造廠能夠擁有自己的服裝設計能力,讓品牌感受到服裝生產過程中人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品牌口中的‘加工就是幾分鐘的事’。而且雖然品牌知道自己的服裝是在哪個國家生產的,但它們不一定知道是哪個公司在生產。”
此外,Schoppmeyer還指出雖然盡快時尚品牌目前正轉向成本更低的國家,但 “羅馬尼亞制作”這個標簽仍舊吸引著奢侈服裝品牌,因為這個標簽多年來一直代表這高質量的產品。
(編譯/雨果網 吳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