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國際貿易和一體化處長羅薩雷斯發表評論:中國對原材料、食品、能源方面的需求刺激了拉美地區的發展,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拉美能夠在面對美國的次貸危機及歐盟的金融危機時,表現出很大彈性。
西班牙《國家報》美洲版7月3日報道,中國及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經濟發展的活力,為拉美很多國家帶來機遇,同時這些國家的經濟越來越少的依賴美國和歐洲。
羅薩雷斯表示,在較短時期內,拉美的主要貿易伙伴結構已經發生變化。90年代末,60%的拉美出口產品運往美國,10年后,這一比例降低到40%,同樣,拉美對歐洲的出口產品占總出口比例也從1989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13%。相反,對中國的出口所占空間越來越大,90年代初,僅有1%的拉美出口產品被運往中國,這一比例一直不斷持續增長到8%。根據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取代歐洲成為拉美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雖然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國家已經成為拉美重要的貿易伙伴,但雙方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同。拉美與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的報告顯示,拉美對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南美,2008年,中國成為巴西和智利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阿根廷、哥斯達黎加、古巴和秘魯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國,而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國,中國仍然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市場。因此,總體而言,拉美和中國的貿易仍為逆差。拉美與中國的貿易并不對等,拉美地區對中國來說,并非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僅有5%的進出口針對拉美市場,這對拉美來說是個重大挑戰。對此,拉美問題研究員麥萊爾表示,拉美企業家應該充分利用與中國的自貿協定,應該去中國,了解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并投入進去。目前,中國的中產階級占總人口的10%到20%,也就是說有1.3億到2.6億人。這就是為什么拉美企業應該了解到誰將是其消費者上帝,知道應該向這些有著很強消費能力的人賣些什么產品。
羅薩雷斯認為,拉美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還存在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產品差異。拉美對中國出口原材料,而中國對拉美出口高附加值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短期的利益也帶來了憂慮,這種差異為雙邊共同投資提供了較小空間,限制了拉美各國更有效的插入中國生產鏈。二、拉美各國應該協調一致與中國進行談判。目前拉美各國與中國的接觸都是零散獨立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戰略,有著強烈的雙邊目的,卻缺乏統一的口徑。三、拉美和中國的關系仍然集中在經貿方面,應該開展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對話。
前智利駐華大使馬塔認為,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決定了太平洋兩岸地區的對話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