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跨境電商是要盈利做業績,還是只做銷售沖銷量?”這句話出自一位運營亞馬遜賣家之口,相信也是不少從事跨境電商的賣家都會普遍存在的疑慮。
常常聽一些賣家說,跨境電商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輕輕松松就能賺美金,相反的,往往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賺著賣白菜的錢,卻操著一顆賣白粉的心”,怎一個苦字了得!出海之路難免會遇到磕磕絆絆,有人滿載而歸,而有的人,卻賠得只剩下一條秋褲。
“30萬美金一個月的銷售額,老板表示不賺錢,這是在賺吆喝嗎?”
近日,就有賣家向雨果網吐槽:“一位老板平均每個月有30萬美金的銷售額,即使是傳統銷售也有好幾個億,然而他卻表示利潤是負的不賺錢,莫非這是在賺吆喝嗎?”
據他介紹,這位老板有自主品牌,也有自己的工廠,其核心優勢就是低成本運營,30萬美金一個月的銷售額,竟然還是不賺錢的狀態,令他深感疑惑。
雨果網針對此事,還采訪了多位大賣,他們紛紛表示賣家月銷售額達數十萬但利潤空間卻寥寥無幾的現象并不在少數,其中一位運營紡織品類的賣家就透露,自轉型跨境電商行業已有五個年頭,大多數人所看到的都是老板們朝氣蓬勃的一面,其中一把辛酸淚唯有自知。“跨境電商是個燒錢的行業,真正能賺到錢的畢竟是少數,而之所以說老板們不賺錢的原因主要受限于公司運營、貨損、物流、稅收、產品、退貨、廣告費、傭金等諸多因素構成,盡管銷售額看似可觀,但利潤空間著實捏了一把汗。”
當然,也有賣家無奈說道:“企業一旦產品客單價低,附加值低,將所有可實現的轉化都用于產品的推廣上面,那么不賺錢的現象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任何產品選擇做了廣告,就會開始虧,但不做廣告,又面臨著沒有轉化及流量的兩難境地。”
做產品,重服務,高附加值,才能最終提高利潤空間
隨著越來越多玩家進入,馬太效應亦或是叢林法則開始在這一競爭激烈的領域顯示它的威力,不論是中小賣家,還是日出千單的大賣都將接受這場暴風雨的洗禮,適者生存此話固然一點也不假,正如有賣家所言“能屈能伸才是老板們應有的姿態。”
深圳億級賣家Kubor針對上述所提案例分析認為,大賣銷量額但利潤空間小屬普遍現象,追究其因與賣家品類、運作方式、推廣方案、備貨計劃、運營成本等密不可分。針對運營成本因素,他建議兩種方式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利潤空間:一方面,選擇自動化、智能化的軟件工具來代替人工來減輕運營成本;另一方面,精細化運營,優化運營中的每一個環節。他舉例稱:“以深圳某位電商大佬的經驗為例,其對包裹的要求精確到不能多纏一道膠帶,這是由于多纏一道膠帶,那么相應的每個包裹就會多出1至1.5克的重量,毋庸置疑,一年則需要多出40多萬元的運費,由此可見,跨境電商賣家在運營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現在各行各業的競爭都非常激烈,但是最終能把產品附加值做起來的卻是屈指可數的,許多賣家都以成本為重,而往往忽視了在產品品牌包裝、售后服務、產品創新力度上加大馬力。”據業內人士介紹,工廠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如果缺乏品牌意識、并且缺乏產品附加值,那么到一定階段也就很難提高銷售額與利潤空間,為此,他建議賣家朋友:“只有不斷的吸收教訓,進行產品再創新,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從而做出更精致的產品,這可能對長遠的銷售才更有利。”
(文/雨果網 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