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123rf.com.cn
雨果網從外媒近日報道中了解到,近幾年來,從社交媒體渠道獲取客戶變得越來越簡單。首先,企業在社交媒體上有曝光率,有利于品牌塑造和客戶服務;同時社交媒體渠道也提供了更多走在市場前列的方法,幫助企業增加潛在客戶和銷售額。
本文將闡述利用社交媒體獲取客戶的3種方法:
“收費服務模式(Pay to play)”一直以來是社交媒體的常態,特別是在Facebook上,這并不意味著品牌意識和客戶服務沒那么重要。不像郵件營銷或是有機搜索等需要花時間操作,社交媒體廣告能幫助企業快速獲取新受眾。
為了決定在哪個社交媒體平臺上投放廣告,企業要研究客戶活躍于哪個社交平臺。商家可以選擇重要的社交媒體平臺,直接在該社交媒體網站上投放廣告,或是利用第三方軟件,在不同的社交網站上投放多個廣告。
本文將覆蓋三個受歡迎的重要社交平臺——Facebook、Instagram和Pinterest,一般小型企業會選擇這三個平臺:
1、Facebook
Facebook Ads平臺很強勁,有很多功能。由于更新了界面,相對來說更加用戶友好了,每個初級用戶都能快速投放并運營廣告。
一開始,Facebook會要求廣告主定義主題,如果是要獲取客戶,那選擇“Traffic(流量)”和“Conversions(轉化率)”比較合適;但是對B2B廣告主來說,他們可能對“Lead generation(銷路拓展)”更加感興趣。
試圖獲取客戶時,企業可以通過創建Facebook廣告轉換追蹤像素(conversion pixel)來衡量廣告效應。當消費者點擊廣告,實現轉化時,轉換像素會在報告中反映這一點。此外,當創建一場廣告宣傳時,選擇“Optimize for Conversions(優化轉化率)”選項之后,Facebook會向你的潛在用戶投放宣傳廣告。
特定產品的促銷廣告非常有效果,尤其是對那些從來沒有瀏覽過你網站的客戶。但對那些已經瀏覽過網站、但沒有實現轉化的用戶,企業可能要考慮再營銷廣告,如針對那些把產品加入購物車,但最后離開網站時卻沒購買產品的用戶。
當該用戶后來瀏覽Facebook網站時,再營銷廣告或許會吸引這些用戶完成購物,例如Neiman Marcus的Facebook廣告:
類似地,你也可以上傳客戶的郵箱地址及其他數據以獲取更多類似的受眾。你只要簡單地選擇規模和受眾的所在國家。企業能提供的用戶郵箱地址越多,Facebook就能瞄準更多用戶。
2、Instagram
隨著2012年Facebook收購Instagram,在該平臺上投放廣告要求至少要有一個Facebook頁面。Instagram廣告主并不需要Instagram賬號,但還是建議企業有一個。
廣告主在Instagram上鎖定受眾的方式與Facebook類似,都是根據某一類人、地理位置、興趣和行為等。此外,獲取新客戶的營銷主題也類似,即流量和轉化率。
此外,Instagram最近發布了新功能,能在Stories里添加鏈接。許多人認為這復制了Snapchat的功能,但它能幫助Instagram吸引企業用戶。目前,該功能免費,但最初推出的版本只有認證賬號可以獲取。在節日購物季利用這一新功能幫助零售商把潛在客戶引導到產品頁或著陸頁上。
3、Pinterest
Pinterest上的廣告功能已經有所提高,能更好地跟Facebook競爭。使用Pinterest的Audiences,廣告主能創建自定義受眾,根據興趣等,實行網站游客再營銷,或基于用戶“釘”過的產品定義一類用戶。
Pinterest也讓廣告主能瞄準關鍵詞,類似于付費搜索廣告,這對廣告主來說非常有益。
監控社交媒體上企業名稱被提及的程度很有幫助,同時社群聆聽(social listening)也可以幫助企業尋找潛在客戶和需要你提供解決方案的人。例如,很多社群聆聽平臺使用請求或布爾運算檢索并返回相關結果,這可以用在消費者尋找幫助或建議的相關短語中。
如下圖,框架產品零售商可能會看到消費者的問題,并給予幫助。事實上,當企業需要回應問題或與客戶討論時,社交媒體銷售運行的更好。而且互動內容要真的有益,否則會產生逆反效應,嚇跑潛在客戶。
社群聆聽不僅能增加潛在客戶,同時還能挖走競爭對手的客戶。以雀巢的Nescafé Dolce Gusto為例,它利用Twitter與用戶互動,從競爭對手Keurig手中搶走客戶。Dolce Gusto檢測了所有提到Keurig的推文,一旦時機成熟就給消費者提供免費的產品,取代原有競爭對手的產品。
消費者經常會分享對新產品的想法,因此監控社交媒體上提到競爭對手的帖子能擴大潛在用戶群,如下例:
通過Instagram進行@朋友或轉發領取贈品能幫助商家提高與現有用戶的互動,讓他們接觸更多潛在客戶。
1、@朋友贈送產品是種簡單的利用現有粉絲擴大業務接觸面的方法。
2、讓粉絲轉發以獲取贈品比評論@朋友能讓商家接觸更多潛在客戶。
(編譯/雨果網 方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