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億憶網報道,再生混凝土材料在新加坡變得越來越吃香,除了環保以外,垃圾填埋場的空間有限以及進口建筑用沙成本越來越高也是重要因素。
自2011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允許建筑開發商使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來建造不超過20%的建筑物結構。自此,新加坡許多新的商業及工業建筑項目就開始使用這種新的循環建筑材料。此舉不僅可以讓建筑過程更加環保,而且還提高了新加坡建筑材料的自給自足能力。
與此同時,新加坡建設局還規定,任何一個建筑項目如果希望使用超出目前20%限額的混凝土再生材料,那么所使用的混凝土質量必須達到該局的要求標準。新加坡建筑商公會會長何玉榮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初拆除的混凝土廢料只能拿去填埋。現在,再生的混凝土骨料可以直接取代普通石頭,用在建筑結構中,即使建筑物百分之百使用再生混凝土也沒有任何問題。
新加坡政府的綠色建筑藍圖更是最大的推動力。新加坡政府建設局計劃在2030年以前要求本地80%的建筑成為綠色建筑,而發展商適當使用再生混凝土材料,可以在政府綠色建筑計劃下獲得獎勵。
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地的建筑垃圾再循環率已經達到98%。有專家指出,再生混凝土材料在密度和強度方面都達到了標準,既減少了制造新混凝土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同時也減少了對進口建材的依賴。同時,市場對混凝土廢料的需求,也抬高了價格。據悉,目前一輛10噸重卡車混凝土廢料價格大約在200新元左右(約為1000元人民幣)。
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混凝土廢料,新加坡建設局還幫助建筑承包商更合理和科學地規劃拆除項目的順序,以求用最好的方式回收混凝土廢料。目前,新加坡再生混凝土大多被應用在商業及工業建筑上。當地專家認為,未來再生混凝土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以使他們能夠接受用再生混凝土來建造他們的住房。
另據報道,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900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按理說,新加坡人這么有錢,日常生活中應該更大方一些才是,但是恰恰其“小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加坡民眾不忘祖先當年創業的艱辛,生活中依舊保留許多傳統的美德,節儉便是其中之一。
最能說明此事的是在吃的問題上。新加坡人無論是家人聚餐,還是朋友間聚會,在點菜上從不大手大腳,從來都是吃多少點多少,量力而行,絕不浪費。新加坡人的待客之道是既讓客人吃飽吃好,又盡量做到不剩飯剩菜,而一旦有剩,也絕不棄之而去,一般情況下都是打包帶走。
新加坡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秉持君子之交,從不以請客吃飯論親疏,送禮也都以寓意為主,而非以貴重論之。所以在與新加坡朋友的日常交往中,新加坡朋友往往是召集大家聚餐,以聊天為主,結賬時AA制,由參加聚會的人分攤餐飲費。剛開始對此很不理解,認為新加坡人太小氣,不就是一頓餐費嗎,但是時間長了,覺得這樣做法其實非常合理。因為大家聚餐是以聊天、交友為目的,吃飯只是聚會的形式,如果由一個人付賬,既增加了其個人的負擔,也給其他人造成心理負擔,與其輪流坐莊,還不如一次一清痛快。
說新加坡人“小氣”,不如說新加坡人活得實際。就拿過年送壓歲錢一事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具象征意義的活動,新加坡人就很實際,一般來說,壓歲錢也就幾塊錢而已,二元錢不嫌少,十元錢不嫌多,很少有拿出幾百元錢去送人的。朋友之間,鄰里之間,見到熟悉的孩子順手送個幾塊錢的紅包,既有祝福也得吉利,彼此皆大歡喜。
過年的時候,為了拜年方便,新加坡一些大的商社或者社團喜歡搞集體團拜,大家齊聚一起,相互拜年,臨走時每人帶走兩個橘子,寓大吉大利之意。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小氣,人們更多分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新加坡人過年送的壓歲錢雖然數額不大,但是作為一種傳統習慣,紅包還是要送的。過年前,新加坡的銀行一般都會為客戶特意準備一些嶄新的二元、五元或者十元的紙鈔,方便人們去換,為此新加坡政府年年需要印制大量的新鈔。
近年來,為了縮減成本,減少浪費,銀行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他們把那些年后回收回來的、票面仍是新的壓歲錢保留起來,經過簡單的處理,留待下一年再作為壓歲錢發放,他們把這種錢稱為“如新”鈔,既滿足了客戶的需要又節約了再印新鈔的開銷,可謂一舉兩得。
新加坡人節儉但并不是小氣,中國四川地震的時候,新加坡是捐款最多的國家之一。據調查,2012年新加坡有高達91%的人有過捐款記錄,捐款總額達到11億新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人均捐款305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