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半年,美國本土亞馬遜大賣家對中國賣家的不滿情緒迅速升溫。
2024年,中國賣家在亞馬遜美國站的影響力達到歷史新高:國內賣家數量占比首次超過50%;第四季度中國賣家商品銷量占比更是攀升至約62%,而美國本土賣家的份額則跌至45%。
美國賣家因失去本國電商主導地位而產生危機感,認為市場被“中國制造”淹沒。
(圖片來源:FORTUNE)
一、美國賣家聯盟抵制中國賣家的原因
一位美國大賣發現自己的爆款產品排名被多個中國賣家超越,這些中國賣家的定價遠低于他的成本線,于是直指中國賣家為“市場秩序的擾亂者”。
在這種壓力下,該賣家迅速聯絡了其他境況相似的本土賣家,組建聯盟并公開宣稱將共同對抗、“彈劾”中國賣家。
(一)市場份額的沖擊
美國本土賣家的市場份額被中國賣家快速搶占,導致其危機感加劇。
中國賣家憑借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和靈活的運營模式,在亞馬遜美國站迅速崛起,使得美國本土賣家的市場地位受到嚴重沖擊。這種市場份額的快速轉移,讓美國賣家感到不安,認為中國賣家的低價策略擾亂了市場秩序。
(二)所謂的“不公平”競爭優勢
美國賣家聯盟認為,中國賣家在平臺上崛起背后有多方面的“不公平”優勢,包括稅費、供應鏈以及競爭手段等,這些因素導致雙方競爭環境失衡。
他們指責中國賣家利用各種政策漏洞和低成本運營模式,在價格上占據優勢,從而搶占了市場份額。
二、美國賣家聯盟提出的限制措施
針對中國賣家的競爭優勢,這些美國本土大賣家聯盟已經向亞馬遜和美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限制措施或訴求,包括以下五項:(一)取消 $800 免稅額(De Minimis 政策)
呼吁廢除當前對進口包裹價值在800美元以下免征關稅和消費稅的政策。
他們認為,中國賣家大量利用這一“小額免稅”漏洞拆分包裹,“螞蟻搬家”式地避稅,從而在價格上占據不當優勢。
取消免稅額將迫使所有進口商品繳稅,有望堵死中國賣家的避稅通道。
(二)強制在美注冊實體并納稅
要求亞馬遜平臺上的中國賣家必須注冊美國本土公司實體并依法繳納美國所得稅。
通過消除離岸經營帶來的稅收優勢,確保境外賣家與本土賣家承擔同等的稅負和合規義務。
(三)強制購買高額責任保險
要求所有中國賣家提供與美國賣家相同標準的產品責任保險(例如保額達百萬美元)。
目前許多中國賣家被指通過規避亞馬遜的強制保險要求來節省成本。若此措施落實,中國賣家需承擔額外的保險費用,與美國本土賣家站在同一起跑線。
美國方面認為,這將提高中國賣家的運營負擔,杜絕其利用低保險成本優勢參與不正當競爭。
(四)透明披露賣家身份信息
要求在商品頁面公開展示賣家的國籍、商品原產地以及關稅繳納情況等信息。
通過增加平臺信息透明度,美國賣家希望利用消費者的偏好來打壓“中國制造”商品的銷量。他們預計,清晰標注產品是否由中國賣家銷售以及是否繳納關稅,將影響部分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從而削弱中國賣家的市場吸引力。
(五)設立90天上架審查期
提議針對中國賣家的新品設置90天的延遲上架審查期,在產品發布前提交美國政府指定的網站進行專利和知識產權合規性審核。
此舉旨在打擊抄襲和假冒行為,防止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產品快速進入市場。
上述限制性提案直指中國賣家的稅收、合規和供應鏈優勢,試圖通過政策干預削弱中國賣家的競爭力。
例如,取消免稅額疊加美國對華商品現行約20%-25%的懲罰性關稅,而強制注冊美國公司和購買高額保險,則拔高了準入門檻,削減其低成本運營優勢。可以預見,這些措施一旦實施,將重塑亞馬遜平臺上中美賣家的競爭格局。
三、美國政府的響應與立法趨勢
面對本土賣家的呼聲,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和國會近來在多個方面展現出加強監管海外電商賣家的趨勢:(一)收緊低值包裹免稅制度
針對備受爭議的$800免稅額漏洞,前拜登政府和國會已著手修改海關法規,縮小免稅適用范圍。兩黨議員推動的《小額免稅互惠法案》(De Minimis Reciprocity Act),提議禁止中國等“不可信國家”利用美國的$800免稅渠道,并將免稅限額下調。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Border Protection)也支持改革,指出當前每天有超過 400 萬件免稅包裹涌入美國海關,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風險。
(圖片來源: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
(二)加強電商平臺透明度和合規要求
聯邦層面出臺的《INFORM 消費者法案》等法規,要求在線市場對高銷量第三方賣家進行身份信息收集核實,并向消費者清晰披露賣家身份信息。
監管機構還在探討強化產品原產地標識(要求電商平臺明確標注商品的生產國)和落實平臺連帶責任(如考慮通過《SHOP SAFE Act》等立法,使平臺對第三方所售假貨承擔更多責任)等措施,以縮小海外賣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差距。
(三)知識產權和產品安全監管
美國海關和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nited State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加大了對進口電商商品的抽查力度,特別是針對專利商標侵權、假冒偽劣和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商品。
立法方面,未來可能要求境外賣家提供產品知識產權合規證明,或賦予海關更多職權攔截涉嫌侵權的小額包裹。
(圖片來源:美國海關和消費品安全委員會)
(四)貿易政策收緊與關稅壁壘
國會眾議院的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在2023年一致建議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地位,恢復對華貿易年度審議,并通過立法設定更高關稅基準。
參眾兩院強硬派議員提出的《恢復貿易公平法案》設想,對自中國進口的非戰略物資征收最低35%的從價關稅,對戰略物資征收至少100%的關稅。
(五)稅收監管加強
目前來看,美國行政部門尚未直接針對“中國賣家必須在美注冊”或“外國賣家繳納美國所得稅”出臺專門法規。
但本土賣家的游說正在推動政府關注這一稅收不公問題,未來不排除國稅局(IRS)加強對跨境電商收入的監控,要求平臺報告境外賣家的銷售額并探索征稅途徑的可能。
總體而言,無論是在海關監管(如降低免稅額、加強進口審查)、電商立法(提高賣家透明度和平臺責任)還是貿易政策(持續關稅施壓),美國政府正呈現出全方位收緊的方向。
美國民間本土賣家聯盟的行動也獲得了一些有影響力人士的呼應,例如美國億萬富翁例子馬克·庫班直言亞馬遜上中國賣家的競爭已對美國小品牌構成“巨大問題”,這些聲音進一步增加了政府采取行動的政治壓力。
四、對中國跨境賣家的可能影響
若上述政策在未來落實,中國跨境賣家在美國市場的經營將面臨顯著挑戰,主要體現在物流通關、成本結構、合規運營和市場準入等方面:(一)物流與清關
目前許多中國賣家習慣通過直發小包裹將商品送達美國消費者,以規避關稅和簡化通關。
一旦免稅福利大幅降低甚至歸零,中國賣家的物流成本和復雜度將上升。賣家可能被迫調整物流策略,從跨境直郵的小規模、高頻發貨模式,轉向本地倉儲、批量進口模式,這需要更長的前置備貨周期和庫存資金,增加了運營難度。
(二)價格成本與利潤
取消免稅額和新增的合規成本(如注冊美國公司、年度報稅、代理記賬、購買高額產品責任險等)將壓縮中國賣家的利潤空間。
中國商品的低價優勢可能被削弱,賣家若維持原價,利潤空間會被壓縮;若漲價,則可能失去對價格極其敏感的消費群體。
(三)合規要求與運營難度
新政策環境下,中國賣家需要面對嚴格的合規要求,包括法律合規、知識產權和產品合規審查等。平臺規則也將執行更嚴,消費者對賣家的期望提高,這將迫使中國賣家走向精細化、合規化的運營。
(四)市場準入與競爭格局
未來美國政策變化可能提高中國賣家的市場準入門檻,部分中國商品可能因價格因素失去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行性。消費者偏好可能轉變,平臺資源也可能向本土賣家傾斜,市場競爭格局將被重組。
概而言之,美國政府潛在的新政策將顯著削弱中國跨境賣家的傳統優勢:物流上不再快捷廉價、價格上不再“一騎絕塵”、運營上需遵守嚴規、市場門檻準入變高。這對依賴低成本打法靈活取勝的中國賣家來說是嚴峻挑戰。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規范的市場環境也有助于優質賣家脫穎而出——那些具備供應鏈整合能力、品牌價值和合規運營能力的中國賣家,依然有機會在新的規則下站穩腳跟并贏得本土消費者的青睞。
五、針對不同類型中國賣家的應對建議
面對未來幾年愈發嚴格的美國市場環境,不同類型的中國跨境賣家應根據自身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以降低風險、把握機遇。(一)品牌型賣家
品牌型賣家(自主品牌出海)——應提前布局合規,強化品牌差異化優勢,完善全球供應鏈,拓展多渠道經營(如Walmart、eBay等),并積極參與行業對話,為中國賣家爭取話語權。
(二)自營型賣家
自營型賣家(注重精品運營)——應緊跟合規要求,考慮注冊美國公司或本土賬號,精細化選品與定價,提高運營效率,控制成本,并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三)鋪貨型賣家
鋪貨型賣家(多SKU鋪貨)——應收縮戰線,聚焦優勢產品,善用第三方服務和合作,探索其他市場機會(如東南亞的Shopee、非洲的Jumia等),提升產品質量與差異化,并在必要時及時止損,保留實力。
六、寫在最后
美國本土大賣家聯合抵制中國賣家的行動及其推動的系列政策,預示著跨境電商行業即將進入“強監管、重合規”的新階段。中國賣家需要正視這一趨勢,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對于擁有品牌和規模優勢的企業,這是鞏固長遠競爭力的倒逼動力;對于依賴灰色優勢的小賣家,則需要謀求轉型升級。
無論采取何種策略,深耕供應鏈優勢、緊跟政策變化、堅守合規經營、打造品牌價值將是中國跨境賣家在未來出海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風暴將至,挑戰與機遇并存:積極應對者方能在新一輪洗牌中突出重圍,實現更穩健的全球業務發展。
(來源:Amy聊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