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不去歐洲就晚了。”
隨著美國關稅壁壘越堆越高,不少中國賣家開始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歐洲,將其視為“出海航線的下一站”。
一、歐洲電商市場:環境成熟,潛力無窮
歐洲地域廣泛,人口密度較大,高等教育程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在經歷了疫情之后,消費者逐漸養成線上購物習慣,為中企出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自2017年以來,歐洲電商市場基本保持著正向增長的態勢。據ECDB數據顯示,2024年歐洲電商市場創下7090億美元的新高。同時,預計B2C電子商務用戶數量將達到5.52億,并在2027年進一步增長至5.86億。
圖源:ECDB
從區域來看,西歐是歐洲電商市場的核心,占比高達64%。其中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是主要市場。這些國家經濟發達,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和品牌的追求較高,中國跨境商品在這些國家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升。
以西班牙為例,Statista數據顯示,2024年西班牙電商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55億美元,電商用戶滲透率為43%,超過6成的西班牙消費者每月都會在網上購物。2021年,中國商品占到西班牙跨境采購份額的一般,是西班牙跨境在線購物的主要來源國。
歐洲發達的物流行業,也為其電商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歐洲擁有DHL、DPD、Hermes UK等眾多成熟且專業的物流公司。物流業曾被認為是歐盟經濟一體化和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圖源:DHL
二、歐洲政策環境:機遇中暗藏挑戰
相較于電商發展已經足夠成熟的美國市場,目前歐洲市場賣家之間的競爭更小。如今的歐洲電商市場,雖然亞馬遜和eBay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大部分流量已開始流向多行業市場,顯示出電商領域的日益多元化。
3月31日,TikTok Shop宣布正式開放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站點,加上此前開放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站,TikTok Shop的歐洲版圖規劃已經初具雛形。而SHEIN和Temu受到美關稅政策的影響,也開始加速推進全球市場布局。
上周,Temu與DHL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希望利用DHL的本地配送體系推進Temu“本對本”模式的發展,預計這一模式將貢獻Temu歐洲總銷售額的80%。SHEIN去年在歐洲五國開放了半托管模式入駐,戰略重心轉移明顯,目前已經成長為歐洲地區人氣最高的時尚類在線購物應用。
DHL集團與Temu簽署諒解備忘錄 圖源:Temu
歐盟的政策環境相對穩定且成熟,為中企提供了較為可預測的市場準入條件。據央視新聞報道,中歐雙方在多輪磋商后,已打算取消對華電動車關稅,進一步加強中歐經貿合作。
然而,近年來歐盟也在不斷加強對外資和跨境電商的監管。
針對大量涌入的Temu和SHEIN等中國電商平臺低價商品,歐盟在加強產品合規要求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新規,擬取消150歐元以下的低價值商品稅收豁免,且對每個包裹征收處理費。
圖源:eunews
這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運營及合規成本,但也規范了市場,為一直合規經營、專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中企提供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產業鏈互補: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
歐洲在高端制造、汽車、機械、化工等領域具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產業優勢,與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企業出海,更多還是依靠本土的強大供應鏈,很多都是貼牌生產的白牌產品,在產品質量、可持續、生產技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隨著中企出海的逐漸深入,制造出海升級為品牌出海,對企業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中企可以與歐洲本土企業開展合作,實現技術引進、產業升級以及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此外,歐洲的商業理念和市場規則較為成熟,中企在進入歐洲市場時,可以借鑒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市場運作模式,提升自身的國際化水平。
例如,歐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短板顯著,其電池、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依賴進口。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在歐投資建廠,與歐洲的電池技術、零部件供應商等展開合作,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歐盟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滑 圖源:ACEA
4、 中企出海的下一個“練兵場”
事實上,中國商品在歐洲有著強勁的競爭力。供應鏈優勢讓中國商品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具備更強的價格競爭優勢。此外,中國賣家對新興消費趨勢的把握,以及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應變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中美關稅博弈再次驗證了,低價走量的單一市場依賴路徑極度缺乏穩定性。如何將國內強大的供應鏈轉化為中國品牌形象塑造的助力?如何在品牌建設上更好地適應本地化需求?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出海必然面臨的問題。
而在這一進程中,歐洲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友好且市場空間廣闊的地區,非常適合作為中企出海下一階段的“練兵場”。
中國商品甩開“低質低價”的刻板印象,向著“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快速轉型升級,成為了中企出海的必然發展趨勢。
(來源:海外倉市場觀察員Yejoin)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