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即將要放棄的鏈接成功逆襲的案例。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Part 1
鏈接遭遇的困境
2024年第4季度,我們接手了一個汽配類工業品的鏈接陪跑。這個產品屬于典型的"三低"產品:
①低客單價(11.99?16.99)
②低利潤(毛利率僅16%-20%)
③低差異化(標品,同行產品外觀幾乎一樣),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壟斷情況
更糟糕的是,這個鏈接已經經歷了:
①很多變體存在長達2個月的斷貨(BSR從30名跌到60名開外)
②廣告ACoS長期維持在150%以上(相當于每賣出一單虧損$2----3美金),最多時候一周虧損1000多美金。
客戶在運營時,把一些精準大詞的CPC拉到了4?5,整體平均的cpc也在$2~$3(理由是"提高出價才能有轉化")
當我第一次看到后臺數據時,發現幾個觸目驚心的問題:
①廣告結構完全錯誤:在大詞精準的廣告轉化差很差的情況下依然把所有預算都砸在大詞的精準匹配上,cpc極高,已經到了4-5美金。
②變體策略混亂:2.5英寸的小尺寸轉化率僅6---8%,卻占用了40%的廣告預算
然而,僅用兩個月,我們讓這條鏈接:BSR沖進到過小類TOP 2,日常穩定在前TOP 10; 大詞的CPC從4---5降到1以內,ACoS從150%降至25%左右; 自動廣告反超手動,扛起來訂單。
到底怎么做到的? 我們復盤這場“絕地翻盤”的運營策略,適合:
標品、低利潤、多尺寸變體的賣家
被高ACoS折磨,想降低廣告成本的運營
好奇“自動廣告能否真正扛起流量”的實戰派
Part 2
鏈接問題溯因和方案
為什么精準廣告在謀殺利潤,分析制定相應策略
客戶原策略的致命錯誤之處:
--盲目追求大詞精準匹配,一些大詞CPC高達4?5
--忽略變體表現差異(2.5寸轉化率僅6---8%,5.0寸卻達25%)
--高CPC但低轉化(ACoS 150%+,每單虧損$3+)
我們所用的止血策略:
--將最小尺寸(2.5寸)從11.99降至11.99降至9.99(引流款,但不主推)
--停止對小尺寸的廣告投入(集中預算給高轉化變體)
關閉虧損的精準廣告組(CPC $4的詞直接暫停)
效果:整體轉化率從10% → 25%,廣告浪費減少50%。
增量策略:
雖然精準組關掉了4以上的出價,預算進行壓縮分配, 但是2---3的出價也接受不了,點一次出一單才能保證盈利,顯而點一次出一單是不現實的,這時候去打關鍵詞排名是明顯打不動的,可能還會把cpc拉的很高,只能找一些低出價的廣告(盈利型廣告)去跑,進行增量。
--增加自動廣告(自動廣告cpc低)
--陸續降低的精準的出價(高出價不盈利)
Part 3
自動廣告的“黑馬表現”
首輪測試:緊密匹配自動廣告(CPC 0.7),自動緊密CPC僅0.7都能花出去,但轉化率20%,真的是太香了。
緊密匹配幾個大詞幾乎都能跑出來還跑出高相關長尾詞(這時候萌生一種想法 要不要就用自動去打)
擴展打法:自動廣告緊密“瀑布流”策略
|
|
|
|
|
|
|
|
核心邏輯:
讓自動廣告分層抓流量(緊密收割)
逐步降低手動廣告依賴(精準組降出價,壓縮cpc)
繼續增量:增投自動廣告不同匹配類型策略
|
|
|
|
|
|
|
|
結果: ?? 自動廣告貢獻80%訂單,ACoS穩定25%左右 ?? 后續又開了不同匹配不同出價不同加成的自動廣告
為什么自動廣告能“逆襲”呢?
首先,標品的流量特性決定的。工業品搜索詞集中,自動廣告都能把大詞跑完并且更容易抓準長尾需求。
其次,變體優化策略得當,我們放棄低效SKU,集中火力推高利潤尺寸。
然后是,“低價引流+高轉化變體”組合。 用9.99小尺寸吸引點擊,16.99大尺寸賺利潤。
最后,數據驅動的CPC調控。 不再盲目燒大詞,改正了一定要把大詞干到首頁的想法,而是讓系統自動優化流量。
Part 4
復盤和總結
這個方法到底適合什么樣的產品類型和廣告組合呢?我們根據大量鏈接驗證結果總結的經驗:
適合的類目特征:
①標品(關鍵詞集中,如工業件、汽配) ②低利潤(無法承受高CPC)③變體多(需分級運營)④預算有限(低成本獲取精準流量,減少廣告浪費) ⑤手動廣告一直虧損(手動廣告表現不好)
不適合的類目
①非標品(如服裝、家居裝飾,需大量手動詞)②高溢價產品(如奢侈品,需品牌廣告)
如果你的產品符合上述條件,不妨試試:?? 先跑自動廣告,讓系統幫你找詞?? 建立自動廣告瀑布流結構?? 建立自動廣告不同層級(cpc緊密>同類>寬泛)
(來源:跨境移花宮)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