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美國已于4月2日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的額外關稅,隨后中方迅速出臺關稅反制政策。4月9日,美國再次將關稅提高至104%,中方也堅決采取反制措施。同日,美方進一步將關稅提高至125%。今日,中訪以125%關稅堅決反制!
與此同時,美國從5月2日起正式終止T86免稅政策,對單件價值800美元以下的小額進口商品征收其價值90%或者每件75美元的關稅,6月1日后標準進一步上調至每件150美元。這一系列關稅政策的調整,對中美兩國的貿易關系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出海企業面臨的挑戰
成本大幅上升:關稅的大幅增加直接導致產品銷往美國的品牌全鏈路成本飆升。以一款標價1599美元的割草機器人為例,加征前該產品的毛利空間尚可,但在125%關稅下,若仍維持原價將直接出現虧損,總成本從1000多美元飆升至超過2200美元。此外,美國本土的倉儲和物流費用也在上升,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消費者購買意愿下降:為了維持原有利潤率,出海品牌不得不考慮提價,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然而,大幅提價將考驗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尤其是在當前美國通脹壓力高企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價格變動更加敏感,哪怕10%的漲幅都可能讓部分人放棄購買。
市場競爭加劇:消費電子、家居用品、美妝個護等品類受到的影響尤為顯著。消費電子行業因體量大、單價高、利潤薄,成為“重災區”。家居用品和小家電品類因體積重量較大,運輸和關稅成本占比高,面臨需求下降的風險。美妝個護領域則因免稅紅利消失,價格優勢不再,消費者可能轉向本土品牌或其他產地替代。
出海企業的應對策略
加速產品創新:在關稅沖擊下,產品創新成為品牌重新奪回定價權的關鍵。如果DTC品牌能夠提供顯著優于競品的功能、品質或體驗,并有效傳達產品獨特性,那么一部分忠誠用戶和發燒友仍愿意為漲價買單。
拓展市場渠道:面對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出海企業可以考慮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如東盟、金磚國家、日韓等。這些地區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
優化供應鏈布局: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加快產品迭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家居品牌可以縮減SKU、聚焦暢銷品并精簡包裝降低重量體積;美妝品牌則可以探索套裝銷售或訂閱模式提高客單價。
危機中的轉機:海外本土供應鏈建設
在中美貿易沖突的背景下,海外本土供應鏈建設成為出海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企業可以有效規避關稅壁壘,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市場響應速度。例如,一些企業已經在美國、俄羅斯等地建立本土供應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來源:汽配跨境掃地僧)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