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最后通牒”式的表態,無疑將中美貿易爭端推向了新的高潮,也讓全球跨境電商從業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不安。
貿易戰升級:關稅“互轟”下的連鎖反應
這場貿易戰的導火索可以追溯到4月2日。當天,特朗普簽署兩項行政命令,不僅宣布對中國產品加征34%關稅,還自5月2日起終止中國大陸與香港產品享有的800美元小額包裹免稅待遇。這一舉措被業內人士視為對跨境電商的精準打擊,尤其是依賴FBA發貨的中國賣家,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方面迅速作出回應。4月4日,中國宣布自4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統一加征34%關稅,并將多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和出口管制名單。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然從“摩擦”升級為“關稅對轟”,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跨境電商:夾縫中求生的艱難抉擇
在這場關稅大戰中,跨境電商賣家無疑是最為脆弱的群體。尤其是那些依賴800美元免稅額度的小額包裹發貨模式,如今已成為歷史。此前,許多中國賣家借助這一政策,以低價、高性價比的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免稅額度的取消,高客單價商品面臨征稅風險,買家成本上升,轉化率和復購率雙雙下滑,賣家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朗普揚言加征的50%關稅并非空穴來風。從其過往的行事風格來看,“說到做到”的可能性極高。一旦加征成真,對于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制造的跨境賣家而言,將是一場災難:成本猛漲、利潤驟減,產品價格失去競爭力,甚至可能加速美國本地倉或海外本土化趨勢。
跨境人的突圍之路:從“保命”到“破局”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跨境電商賣家該如何應對?在“懸崖邊的博弈”中,觀望已不再是明智之舉,唯有主動出擊,方能求得一線生機。
短期:保命為先,做好風險預案
檢查商品類目:立即梳理美國站商品,識別是否涉及關稅高發類目,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分析毛利空間:評估當前毛利是否能夠抵御未來可能上漲的稅費,必要時調整定價策略。
優化備貨策略:避免集中壓貨FBA,分散倉儲風險,確保供應鏈的靈活性。
中期:分散風險,布局多平臺+多市場
拓展銷售渠道:嘗試將部分商品轉戰eBay、沃爾瑪、Temu等平臺,降低對單一平臺的依賴。
開拓新興市場:布局俄羅斯、東南亞等藍海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或依靠已建立本土供應鏈的跨境分銷平臺,例如VIOMALL;
長期:強化供應鏈,精細化運營
深化供應鏈合作:與工廠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爭取更低的采購價格,降低生產成本。
優化產品結構:精簡SKU,控制體積和重量,降低物流費用,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投資本地化服務:在美國或其他目標市場設立本地倉庫或服務中心,提升物流速度和服務質量,搶占本地市場份額。
(來源:汽配跨境掃地僧)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