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隨著合規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美區賣家都選擇注冊美國公司、進行本地化運作。
但從決定注冊開始,直到美國公司第一次報稅,賣家注定要經歷一段充滿抉擇的商業旅途~
注冊前
開始注冊流程前,賣家還要先想好,是選擇用香港公司注資控股,還是用內地的公司進行注資控股?
如果是選擇用內地的公司進行注資,公司首先需要辦理境外直接投資備案,也就是很多賣家熟知的ODI備案。
同時,如果選擇使用內地公司的情況下,公司還需要考慮境外所得回流帶來的稅務籌劃等問題。
但如果選擇的是香港公司,賣家還需要重視香港公司的合規管理,以及香港公司和美國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問題。
也有部分公司會采用「內地公司→香港公司→美國公司」的多層架構,可以有效兼顧稅務和資金的靈活性,但此類架構的合規成本較高。
建議賣家根據實際業務目標、稅務規劃及合規成本,進行綜合決策。
在選定注資控股的主體后,賣家又迎來了新的「選擇困難」——選LLC,還是C公司?
對于團隊規模比較小、無需外部融資的賣家,LLC會是更友好的選擇。
而對于計劃引入資本,或是有上市計劃,年營收大于$50w的賣家,選C公司會更合適。
當然,還有一個更加折中和過渡的方案——先用LLC試試水,等美國公司盈利穩定后再轉C公司。
但這種方案后期在進行轉換時,需要支付一定費用。
選定類型后,賣家需要考慮注冊在哪個州。
對于有實際經營的賣家而言,建議注冊在實際經營的州,而非「免稅州」。
之所以不建議注冊在低稅率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增加額外的合規成本,賣家需要在2個州提交年度報告;
2. 賣家會面臨雙重稅務,實際經營州一定會產生稅務義務;
3. 美國各州之間的合作日趨緊密,跨州經營稅務信息的共享和稽查力度在不斷增強,注冊在低稅州、卻在高稅州運營的公司很容易被發現并要求補稅。
注冊完成后
注冊完成、穩定經營一段時間后,賣家接下來會面臨合規BOSS——報稅季!
在美國,不同的公司類型、不同的公司情況,會需要用到不同的稅表。
如果賣家注冊的是C公司,且該C公司是由香港公司注資成立的,那么到了報稅季,公司需要提交1120表,以及5472表;
如果是LLC公司,則情況會有點復雜。
由于LLC公司在美國稅法里屬于「穿透實體」,美國國稅局IRS會默認LLC公司的稅務「穿透」至公司所有者的個人稅表上申報。
但如果LLC的所有者是非美國人100%持有,且LLC沒有選擇作為穿透實體申報,那么美國稅法會將LLC視同C公司,LLC也必須提交1120表和5472表。
目前,C公司的稅率為21%,而個稅稅率從10%~37%不等。
如果賣家在美國有其他個稅規劃的需求,可申請ITIN、把LLC公司按穿透實體進行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賣家在第一年報稅時,都會忽略了5472表的重要性。
它是IRS要求有報告義務的企業披露與外國關聯方之間交易的表格,適用于非美國股東持有25%及以上的美國公司,以及美國公司和外國關聯公司之間發生的交易。
像是美國公司和外國公司之間的貨物買賣交易、特許權交易、服務費等,都需要使用5472表報告。
未能在每年的4月15日前按時提交5472表,或是漏報關聯交易,每份表格每年罰款$25,000美元!
(來源:艾凡咨詢公眾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