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寫完重力星球品牌分析的上半段,我其實當時還沒啥思路要怎么接著往下寫。不過所幸有朋友在看了我的文章以后給了我一些競品的思路( Divoom品牌),讓我一個audio品類的外行能夠有品類研究的切入點,感謝小黃同學!
那我們廢話不多說,這就開始。那重力星球Gravastar 讓我推廣的話我會怎么推。
前文我們簡單闡述了基于6P理論針對重力星球品牌進行拆解,Proposition定位、Product產品、Pack包裝、Price價格、Place市場、Promotion推廣。
其實我當時是站在一個市場主管的角度對產品進行分析,所以并不局限于最終的推廣手段。
其實大家看我以往文章里面,單純說推廣的倒是不多,更多的慢慢轉換成從產品造品,人群定位,品牌故事等方面來引導,這也是一個做marketing的人必備的技術,而不是單純一個最終端的推廣人員。
01
品牌策略
有產品但無品牌定位
重力星球系列產品我認為最初造品方面是非常厲害的,基于科幻風格主打游戲玩家,科幻迷和漫畫迷的眾多海外群體思路很清晰,能夠切合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眾所周知海外游戲市場周邊是非常大的。且眾多喜歡氪金不缺錢的玩家,再加上桌設品類近些年的爆火,機械鍵盤,燈光,鼠標等等都有不錯的發展。
2018年成立的公司就主打海外市場是個非常不錯的思路,因為單從產品定位來說,廢土機甲流的兩百美元以上的高客單價產品顯然在國內市場是撐不住的。
造品依據是其實在研發之初就需要針對我們將要服務的人群有一個定位,且對于研發的產品特點有個清晰的思路。顯然這個方面重力星球是很厲害的。
但是,持續的造品需要針對目標受眾有更加深度的了解,否則后續產品線撲街的可能性不小。不論大公司小公司,產品開發的成功率其實是個玄學,太多產品是在沒有經過市場驗證就越過產品概念階段,計劃階段。
所以我始終堅持認為在產品概念階段(洞察用戶需求和痛點)就要市場營銷人員的介入。
圖片來源:百度
02
無品牌定位
前文我們提到,因為媒體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以及個人更加追求獨特的消費認同,消費品會越來越以人群為本而開始細分。
而以人為本的品牌,不只是產品功能上的理解,更是精神上的的共鳴,人們會越來越想要尋找“懂我”的品牌。
因此,成為人群品牌的核心關鍵,一定是要回歸到自己的人群,運營好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重力星球面對的是科幻迷和游戲玩家,漫畫迷,這個時候其實要深層次的挖掘這一波人的真實需求。
他們入坑機甲和科幻廢土的是哪些文化元素,哪些電影和漫畫,游戲把我們目標受眾帶入坑的。然后后續的造品就可以跟這些文化元素契合,乃至于跟這些IP的品牌做聯名款,如鋼鐵俠,星球大戰。
這個群體是非常有粘性且可以做community的,有粘性才有持續的高復購,忠實用戶,這才是長久的競爭力。話說市面上很多品牌主打社群共創這噱頭,最初成功的是小米。
最近看到一個品牌叫怒喵科技,angry miao說他們也是“社區共創”,在reddit 和discord 社群跟用戶互動做新品,但是這個更多是噱頭,圈國內資本的錢融資罷了。
我想起來之前提到的一位做汽配的老板,一年一半的時間都在美國當地生活,他說做美國市場但是不了解本地用戶習慣這是致命的。
同樣引申到其他行業,比如做攝影器材的但是大家都沒相機不同拍攝;做游戲外設的都不玩游戲;做北美市場科幻機甲風格產品的沒看過星球大戰,不知道受眾怎么入的坑等等。
重力星球去年融資千萬人民幣,我看到創始人對外也講到IP和內容運營的重要性,不過我認為還是不夠。融資以后可能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增長和造品上,大概率不會花太多時間做內容方面的投入。
以下是創始人接受采訪:
“除產品本身外,黃勇還想打造一個屬于重力星球的IP生態:第一步,運用創新的設計,做年輕人的全品類3C及潮玩消費品;第二步,通過IP及內容運營,逐步搭建重力星球世界觀,最大程度激活粉絲能量,進行全鏈路的打通;第三步,構建衍生應用場景,進而打造重力星球跨品類、跨業態的完整生態閉環。“
03
我的品牌建議
第一:品牌故事框架
我會針對重力星球的整體故事框架有個界定,之后每一款產品都賦予他們一個人物故事,他在這個整個框架之下的位置和作用。比如Mars 系列的某個機甲是勇敢無畏的星球守護者,To warrior! (向勇者致敬)是他的出場詞。
并且給安排一個完整故事,設計幾個場景和人物的交互做產品頁圖,塑造一個獨特的IP。既然做的是超出溢價的產品,那就必須要給一些獨特的東西,單純外形的造品并不能支撐得了這樣一個200-300美元的價格。
需要賦予產品跟用戶溝通的更深層的感情溝通,那么沒有什么比一個故事更能引起共鳴的東西了。
圖片來源:百度
第二:造品聯名
單純打造一個品牌故事顯然傳播性不廣大,這個時候我想應該跟著名IP出聯名款,比如星球大站系列,比如漫威系列。
且聯名不單單是把元素混合,而是把故事線能串聯在一起,并且通過跟經典ip的內容創作,比如鋼鐵俠和重力星球的人物互動,這樣在社交媒體傳播會很快,當然內容要足夠有趣。
其實重力星球在國內已經跟一些IP聯名,比如唐人街探案3,外太空的莫扎特,敦煌。但是我感覺這些比較牽強,不太容易產生聯想,當然這個可能是創始人Pre A輪融資之前給外界講的故事也不一定,并不是為了轉化。
圖片來源:百度
02
渠道選擇
上篇文章分析重力星球的海外渠道有:眾籌網站,官網DTC站點,亞馬遜,Ebay, 速賣通,實體店,Newegg,第三方分銷等等。亞馬遜美國官方店是2021年初才上線的。
其實最初我就感覺主打情懷和IP的重力星球主要戰場應該在自建站和眾籌,因為亞馬遜,ebay,速賣通等平臺確實是貨架原理,并不是一個購買有獨特品牌故事和超高溢價的地方。
而相反的品牌方可以在官網和眾籌做很多的內容故事,用內容和社區把用戶吸引住,這樣的產品復購率肯定相當高。
什么產品適合第三方平臺呢?比如朋友小黃推薦的Divoom 品牌的亞馬遜超級單品Divoom Ditoo Pixel像素,利用一些人們對Pixel的興趣造出來相當有意思的產品。
但是很難用這個元素撐起來高溢價,所以主打顏值+Pixel元素,適合禮物場景的產品在亞馬遜賣得很火。并且據我觀察Divoom品牌并沒有其他很強的單品。
圖片來源:Divoom
如果選擇亞馬遜為主的營銷渠道其實期望的是走量,但是走情懷和故事的產品很難走量,這又是個悖論。所以我們能看到國內賣得很火的貓王(Muzen),在國外亞馬遜賣得也相當慘,重力星球在亞馬遜也很一般。
市場選擇:其實國外市場也分割為北美英國英語文化圈,歐洲區,日本等等,同樣的機甲流產品在北美賣得很火,不代表在歐洲日本賣得火,因為畢竟文化圈子不一樣。
03
營銷建議
做營銷的人很喜歡產品有噱頭,有清晰的用戶畫像,目前為止重力星球在這兩個方面都占齊了(主打廢土科幻機甲流)。所以前期不管是眾籌還是KOL營銷前期做的都不錯,眾籌三次都平均40萬美元成績。
KOL營銷也把大V小咖都鋪滿了,百萬粉絲的KOL加起來做了十來個,最帶貨的Flossy Carter 也有做測評。持續的推廣也讓官網月流量短短兩年突破10萬+月流量。
圖片來源:Youtube
01
營銷噱頭之IP故事
做營銷時間長了就發現,單純的突出產品的賣點和差異化并不能支撐住高溢價,且KOL和媒體并不一定針對產品的差異化買賬來做免費推廣。
所以我在上文建議每一款產品都賦予他們一個人物故事,有性格有喜怒哀樂,也建議在造品時候跟大的IP聯名制作噱頭用來傳播。當我們有除了產品端的差異化之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毫無疑問能夠打動KOL和編輯。
且他們在創作視頻或者文字內容時候就可以把品牌IP故事進一步深化,所有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都喜歡自己做出來的內容有更多深挖的內涵。
試想一個KOL在推薦一款產品時候先講IP故事,喚起受眾內心針對某個科幻IP的記憶并有了共情,配合重力星球官方制作的IP視頻和場景宣傳圖,這樣就能使我們的營銷不再單調的講述產品差異化。
02
大范圍宣發+精準打擊
大范圍宣發:在前文我們分析重力星球的三次眾籌的站外推廣時,我發現重力星球并沒有大規模的做PR。
每次都會找一個例如Digitaltrends 和engadget大媒體發布,再加上十來個小媒體,這樣的產品宣發其實很局限。
當然我能理解因為眾籌服務商拿著有限的預算就只能緊著轉化最強的youtube 和廣告來做為主戰場。
但是品牌方其實現在應該警醒一下,眾籌就是宣發,需要用足夠的曝光來做幾個頂級媒體的發布,誠然這樣會花費幾萬美元的費用在PR上,但是他們帶動的曝光以及示范效應不可低估。
在我博客去年三月份的文章:我是如何開發到免費的千萬級youtube網紅 Linus Tech里面云麗的例子表明,大媒體的文章能夠有效撬動大的KOL, 是個很強大的背書。媒體發布后再去拿著背書去找大的KOL成功概率和免費的概率會非常高。
其次之前說的產品IP故事也能使得大媒體發布的效果和噱頭更加強大,媒體都喜歡追逐熱點,當大媒體發布后就會發現大大小小的幾十上百家媒體都會發布。
精準打擊:大范圍宣發是為了大面積的曝光,精準打擊是為了確認目標受眾的覆蓋。既然面對的受眾是科幻迷和游戲玩家,漫畫迷,那么我們就知道他們經常待的社群,經常看的文字媒體,用的APP,看的Youtube KOL等。
針對這一波人當然在宣發時候就要觸達這一波人,在后續KOL營銷和內容營銷廣告的時候也要針對這一波人進行轟炸。當然有條件的情況下針對不同的人群制作不同的宣傳素材和推廣方案,這個就是后話了。
但是說了這么多其實我會發現,以上我的所有建議都是單純idea, 真正實操可能需要品牌方超一般水準的營銷推廣部門來做對接。
但是從兩次眾籌都找的服務商來看,官方可能并沒有足夠的人員實力來做,融資的甲方更加傾向外包,可能只有官網運營人員是齊全的。
針對重力星球我作為一個外行人,用了幾個小時的思考可能就這樣了,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近些年很多在國內做的不錯的公司開始做國外市場,但是沒做起來的居多。
比如貓王(Muzen),比如很多國內的眾多小家電品牌等,究其原因可能最初在國內的成功讓營銷人員感覺國外也是一樣的打法。
所以委派一個國內營銷專家做國外市場,但是毫無疑問他們都掛了,海外推廣雖然興起十多年,但是用國內的思維來打國外市場那是開玩笑。且國內能賣起來的產品,國外受眾不一定吃這一套,反之亦然。
(來源:海外營銷王師傅)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