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這件事,放在全球視野下看,絕對是一門“武學”。國內電商如武俠小說里的快劍,講究快、準、狠;國外電商更像修仙體系,重心在慢工細活和穩扎穩打。不說是截然不同那也是大相徑庭的,特別是針對一些國內做得不錯的品牌,想要出海擴張,了解他們各自的“修煉哲學”是必然的!
商業模式:劍走偏鋒 vs 拳法扎實
國內電商的核心玩法:平臺就是江湖,淘寶、京東、拼多多就像少林武當峨眉,各有各的流派。品牌商家仰仗這些“名門正派”,蹭流量、打折扣,拼個你死我活。而且,各種購物節就是“比武大會”,從雙11到618,消費者被低價拳法打得眼花繚亂,商家忙得吐血求饒。
國外電商則顯得“獨孤求敗”一些:獨立站盛行,品牌靠自己開山立派,獨自吸粉。這些品牌更專注于打造自身的個性化絕學,通過Shopify、BigCommerce、WordPress等工具鑄造自己的神兵利器。相比國內電商的拼殺,國外的打法更像是慢悠悠的“閉關修煉”。
消費者行為:速戰速決 vs 循序漸進
國內消費者是江湖上的急性子:“今天買,今晚發貨,明天我就要用!”物流但凡慢一點,差評伺候!所以國內電商培養了一套堪稱“輕功”的物流體系,次日達、當日達,說到就到。
而國外消費者則顯得像修仙的老道士:“別急,我研究下評論、比比價格、看看測評……再下單。”買完后,心態更佛系:三五天到貨完全OK,甚至兩周才收到也能泰然處之。
更重要的是,國內消費者偏愛“物美價廉”,拼多多九塊九的襪子還要邀請好友砍幾刀;而國外消費者更重視價值:“貴一點沒關系,重要的是它得好。”于是,國產手機殼打出“從五樓掉下去都不會隨”的旗號,一炮走紅歐美市場。
支付方式:輕松便捷 vs 傳統可靠
國內電商的支付方式,可以用“行云流水”來形容。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像左右護法,點一點、掃一掃,交易完成,甚至可以用花唄分期,一邊買買買,一邊慢慢還。
而國外電商呢?信用卡是王者,PayPal是最佳輔助,但體驗嘛……多少有點老舊。想用分期?那得試試Afterpay或Klarna,不過對很多道友來說,分期還是個新概念。
物流體系:千里快劍 vs 緩慢仙鶴
國內電商物流堪稱江湖絕學,“上午下單,下午到貨”,就怕你臨時反悔退單。而國外電商的物流體驗,就像修仙渡劫:“三天到?喲挺快的,五天?那也行。”
當然,這幾年,國外電商也在努力追趕,亞馬遜FBA就是一個典型——雖然沒到國內“飛毛腿”的水準,但“騎驢”升級成了“騎馬”。
用戶運營:全民狂歡 vs 精細化種草
國內電商的運營,畫風是這樣的:
促銷節密集轟炸:雙11、618、直播間半價搶購……大家都在用盡渾身力氣招攬顧客。
直播帶貨全面起飛:李佳琦一聲“oh my god,買它”,庫存分分鐘秒光。
小紅書種草:某某小姐姐們一句“這個巨好用”,銷量瞬間爆炸。
國外電商的運營更沉穩,走的是“品牌故事+社交投放”的套路,通過Instagram、Facebook 精準狙擊目標用戶。還會定期給你發個Newsletter,柔聲問候一句:“要不要再看看我們的新品?”
商品品類:百花齊放 vs 小而精致
國內電商就像一個“百寶閣”,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不賣的,小到幾厘米的裝飾大到占據半個客廳的家具,應有盡有;而國外電商更專注于“拳拳到肉”,深耕某個細分領域,比如環保餐具、定制化珠寶、寵物智能產品……競爭少、利潤高,越看越香。
國內外的環境不同、市場不同,也就意味著打法不同,很多在國內做得不錯的品牌想要出海擴大規模,但任然復制國內的打法只會碰一鼻子灰,畢竟咋老祖宗都知道因地制宜,更何況你還會出國了。所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自己的一套發展體系,只有在遵循這一法則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發展!
(來源:品牌出海生意經)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