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句句“倒車,請注意”的熟悉口號在美國街頭出現,國產“三蹦子”成為了時下頂流,海外銷量也迎來顯著上升。商機驟然涌現,千萬網友搶著要做“三蹦子”生意,更有搶先入局者已大賺一筆。奇思妙想之下,不少網友提出,當“三蹦子”迎來春天,國人喜歡的“小電驢”是否也能在海外大火一把?
“小電驢”通常是指電動自行車或電動摩托車。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兩輪電動車主要包含三個細分品類:E-motorcycle電動摩托車、E-bike電動自行車以及 E-scooter電動滑板車。
“小電驢”出海記:兩大陣營對打
1995年,我國第一輛輕型電動車問世。此后,“小電驢”橫掃中國的大街小巷,上至買菜大媽,下到外賣小哥,“小電驢”都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利器。
與此相反,如果站在歐洲街頭或者美國街頭,“小電驢”卻并不多見。難道是經濟適用的兩輪電動車在海外不受寵嗎?非也,早在幾年前,兩輪電動車便乘著東風,一路逐浪出海,在歐美市場掀起熱潮。
海關總署數據,從出口額方面來看,過去5年間,中國電動摩托車及腳踏車累計出口額實現翻倍增長,2021年增幅更是高達50.8%。2022年,中國電動摩托車及腳踏車出口額為53.36億美元,同比增長1%。
據海外研究機構MRFR報告數據,到2030年全球兩輪電動車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約合7000億人民幣),2022年到2030年全球兩輪電動車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34.57%。這個高速增長的千億美元市場,正是中國兩輪電動車出海的契機。
而縱觀中國兩輪電動車出海的整個歷程,可以用大起大落來形容。這一點,或許可以從率先押注海外市場,遞出名片的中國車企窺探出一二。
據第三方機構測算,中國電動兩輪車市場高度集中,九大制造商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按2021年的銷量計算,雅迪、愛瑪、臺鈴、新日、綠源、小牛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7.9%、16.8%、13.1%、4.6%、3.9%、2.1%。
如今,我國電動兩輪車出海矩陣已經形成兩大陣營,主要有雅迪、愛瑪、臺鈴、新日等傳統車企品牌,以及小牛、九號公司、哈啰等新起之秀。這兩股勢力圍繞著海外兩輪電動車這一龐大的市場進行了各自的“放長線釣大魚”。
雅迪、愛瑪等傳統車企品牌通過押注渠道以及供應鏈的方式,逐步設立海外分公司、海外工廠、海外研發中心,在海外攻略城池。
據了解,雅迪的海外戰略起步較早,早在2006年就走進法國市場,簽訂了2萬臺電動車的購銷協議。愛瑪于2015年開啟全球化征程,2022年8月,愛瑪國際事業部表示愛瑪的海外訂單排到了2023年2月。2022年財報顯示,愛瑪海外業務營收2.21億元,同比增長28.26%。
小牛、九號公司的出海主打品類為電動滑板車與電助力自行車,更注重智能化,采用的是“線上銷售+線下體驗”模式,與本地電商渠道合作,主攻布局海外中高端市場。
2022年,小牛電動全球銷量83.16萬輛,其中海外市場銷量為12.11萬輛,占比14.56%。同期,小牛電動海外收入同比增長50%,占總營收的17.3%。九號公司2022年上半年境外收入28.35億元,貢獻58.82%的營收。
不僅如此,在此前幾年的亞馬遜Prime Day中,小牛與九號公司等品牌占據主要席位,霸占銷量排行榜前幾名。
不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從公開數據來看,愛瑪電動車2023年海外業務帶來的營收為2.26億元,同比增長2.21%,占總收入的比例僅1.07%。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愛瑪境外收入的占比分別為0.70%、0.82%、1.13%和1.24%。
海外市場占比不高,業績止步不前,這不僅僅是愛瑪面臨的困境,“賣不動”成為了這些車企在海外的最直觀的困擾。
“小電驢”歷險記:強龍難壓地頭蛇
雅迪正式提出“全球倍增戰略”時,其董事長公開表示:“未來,雅迪最起碼要占領35%的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
雄心壯闊,但想三分天下的野心并不容易實現。不同海外市場存在明顯的需求差異,發展前景也各不相同。
近幾年,全球各國都十分重視“碳中和”,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來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兩輪車,在這樣的宏觀的背景和政策的支持下,海外電動電動自行車市場也經歷了兩大變化,即以歐美為代表的電踏車需求大漲和以東南亞為主的“禁摩”浪潮,各自折射出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電動兩輪車整車出口2290.0萬輛,同比增長27.7%,出口額52.9億美元,同比增長50.8%。按出口量,北美為第一大市場,其次是歐洲,亞洲位列第三。
歐洲大陸雖并非出口量最多的區域,但卻是眾多電動兩輪車企業全球化戰略的第一站。
一方面,濃厚的自行車文化使歐洲成為電踏車發展的沃土,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為自行車出行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選擇“單騎”出行這種健康、綠色的出行方式,尤其是歐洲地區對兩輪電動車等短距離交通工具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消費者更偏愛電踏車(E-bike),全球市場范圍內兩輪電動車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另外,歐洲日益緊迫的減碳需求與能源危機,也為中國兩輪電動車登陸歐洲市場再添了火。
根據CONEBI數據,2020年歐洲電踏車銷量約為453.7萬輛/+33.56%,滲透率約20.63%(2005年僅為0.4%)。太平洋證券研報預測,歐洲2025年將突破1200萬輛/年,未來整體電踏車滲透率將超 50%,而電摩未來年銷量在51-92萬輛之間,
“歐洲有一套專屬的標準,想要進入歐洲市場,必須讓產品符合這些標準。但往往這些產品標準、合規政策就能攔截掉一批企業。”業內人士直言,歐洲市場的準入門檻較高,對于產品的性能、產品認證、安全等標準都要求十分嚴格,將歐洲市場這塊難啃的骨頭拿下,再打入其他市場就容易很多。
據悉,小牛在2015年去歐洲參展之后,2016年就開始收到海外訂單。但是當年,小牛電動只交付出500臺產品,認證要求就是當時最大的阻礙。
在東南亞市場,隨著東南亞各國將在2040年或之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動力車,“油改電”成大勢所趨。有數據預期,預計2030年全球電動化率將達到 60%,對應東盟區域銷量將超過650萬輛,巨大的市場潛力,將刺激我國兩輪電動車產品出口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東南亞城鎮化率逐步提升,而受限于消費水平和道路基礎設施情況,再加上用戶對載重和性能的要求,燃油摩托車仍為主要交通方式和重要生產工具。因此,電摩、電輕摩也順勢成為油摩的最好替代品。
海外市場很香,但需要面臨的對手也更多更復雜。在更重視設計和品牌能力的歐美市場,小牛、九號主打電動滑板車與電助力自行車。但伴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在這一賽道,已經崛起大量新興國際品牌,如VanMoff、Cannondale、Rad Power等,就連大疆 也有意入局電動自行車行業。而且,國際老牌車企如捷安特、崔克、閃電等也盯著這塊美味的蛋糕。
甚至國內老牌自行車企業,如鳳凰牌自行車,也瞄準了這條新賽道。2020年鳳凰組建高標準的鋰電研發和檢測中心,聚焦鋰電助力產品,不斷擴充和完善產品線。2022年,上海鳳凰在全球最具規模和專業性的歐洲國際自行車展上,展示了鳳凰高端品牌FNIX鋰電產品線,成為現場屈指可數打出自有品牌的中國展商。目前,鳳凰高端品牌FNIX系列鋰電助力自行車在挪威、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均有上市銷售。
在東南亞市場,中國的電動摩托車想替代燃油車,面臨著來自本土摩托品牌與國際大牌如本田和雅馬哈的燃油摩托車的威脅。
一方面,縱使“電價比油價便宜”,但是從整體售價而言,電動摩托車價格較燃油車仍然更貴。另一方面,東南亞電動化相關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還在起步階段,為了續航與時速的需求考慮,東南亞消費者會更加偏向于本土摩托或國際大牌。
除了面對本土品牌和傳統轉型品牌的競爭、海外市場的法規路權認證等難題,國內車企在品牌形象打造、本土化線下渠道、售后服務等方面都面臨一定困境。
“小電驢”夢想記:抱團取暖
“小電驢”雖小,但品牌出海的需求很大。我國電動自行車產業發展至今不過二十多年,出海企業想要事半功倍快速打開局面,無疑是需要長時間思考的難題。
《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分析認為,當前,兩輪電動車智能化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傳統頭部品牌關注重心仍然大部分集中在續航、性能提升方向,對智能化的投入優先級不夠;此外,大多不具備較強的智能化技術、軟件研發實力和人才儲備,在智能化的技術研發、產業合作上要進行的探索與嘗試任重道遠。新勢力品牌技術領先但市場份額低,對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提升有限。
業內人士直言,中國作為全球“制造王國”,出海存在絕對競爭力。但是,想要突破海外業務增長瓶頸,兩輪電動車企業應該報團取暖,與優勢互補的產業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還要在產品力、創新科技和銷售渠道等方面發力。
鳳凰品牌總監徐力表示,產品升級創新,走差異化路線才能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內零部件廠商的技術水平與海外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如八方電機、萬佳電機等國內廠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鳳凰介入電助力自行車領域后,有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破解中高端產品核心零部件的‘卡脖子’問題。”
從銷售渠道而言,不同品類在渠道的布局也有不同策略。業內人士表示,從售后服務與整體體驗而言,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摩托車更適合線下渠道,而電動滑板車這一品類的產品,相比輕便且無需復雜安裝,更適合通過跨境電商的線上方式觸達C端消費者。
國外本土企業掌握了大量銷售渠道,在當地占有較高市場份額,外來品牌較難進入。“數字化時代,通過借助跨境電商如阿里巴巴國際站渠道,我們可以迅速進入市場。”鳳凰品牌總監徐力介紹,鳳凰專門成立了新媒體營銷部門,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形成了通過對數據分析處理來精準服務用戶的網銷模式。
愛瑪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正在加緊布局海外市場,去年已開通阿里國際平臺以及獨立站(愛瑪品牌在海外的官網),通過平臺運營增加品牌在海外市場的曝光度,并增加獲客渠道;與北美、南美部分國家的企業達成產品銷售合作關系,在當地的渠道擴展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出海正成為兩輪電動車企業尋找發展第二曲線。不過,適者生存的道理,或許也是所有兩輪電動車企業應該明白的。
文/雨果跨境 江小玲 封面/圖蟲創意
資料來源:
1、https://news.cnstock.com/industry,rdjj-202211-4987222.htm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738812427420293&wfr=spider&for=pc
3、http://www.vh455.com/article/144165
(來源:江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