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58與趕集的合并讓大家腦洞大開,這幾天,業內又爆出了點評即將被美團合并的消息,還有鼻子有眼的說,“背后投資人已經達成共識,張濤都沒說話權利。”
無獨有偶,在大洋彼岸,同為點評類網站的Yelp上周也傳出謀求出售的新聞,潛在的買家名單包括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等巨頭。
暫且不論到底是創立于2004年的Yelp是美國版的大眾點評,還是2003年成立的大眾點評是中國版的Yelp(這個問題跟裙子是白金還是藍黑一樣無解),這兩位都是O2O市場當之無愧的先驅,在這兩年O2O成為風口之前已經默默耕耘了十多年之久,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常年陷入被收購的傳言。
先說Yelp。2009年谷歌和雅虎先后發出了5.5億美元和1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Yelp聯合創始人、CEO杰里米?斯托普爾曼當時不為所動,堅持到2012年成功實現IPO。但在接下來的三年里,Yelp并沒有實現杰里米“真正做大做強”的目標,股價持續下跌,市值從巔峰時期的50億美元跌到現在不到30億美元,跟沒落的AOL持平,直到現在又陷入求收購的境地。
大眾點評也一直緋聞纏身,傳聞中的買家從百度、阿里到騰訊,傳了個遍。直到2014年年初,騰訊收購大眾點評20%股權,暫且把另外兩家排除在外,但這次入股被看做是一個折衷的方案,究竟選擇獨立上市還是被一家互聯網巨頭并購,仍然是大眾點評CEO張濤幾乎每次接受采訪都會被問到的問題。搜搜大眾點評的新聞,看到的都是“苦等上市窗口”,“大眾點評會成為下一個被收購者嗎?”之類的標題。
要知道O2O是現在最火熱的概念,這一領域的領先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追捧之下身家節節攀升,Priceline市值630億美元、Uber估值500億美元、airbnb估值200億美元,最近合并的滴滴快的、58趕集也都在百億美元以上,美團在去年融資時估值達70億美元,但為何大眾點評和Yelp的體量卻仍然停留在三四十億美元,由此淪為更大公司的獵物,Yelp哪怕上市也難以獨善其身?根本原因在于,它們沒有抓O2O的核心——交易。
Yelp和大眾點評早年都是以信息模式起家,收入來自于商家廣告,基本上是媒體模式,雖然過了一段躺著掙錢的舒服日子,但2008年以來就受到從交易切入的團購模式的挑戰。
原因很簡單:
在O2O領域,用戶獲取信息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完成交易。
比如,你去看餐館的評價絕不是像看一篇文章一樣為了獲得閱讀的快感,而是為了找到一家餐館吃飯。再者,交易平臺的評價功能,無論是量級還是準確度都會超越純粹的信息網站。比如京東上面對3C產品的評價就超過了中關村在線、PConline等專門的評測網站,不久前“中關村在線”傳出以不超過5億人民幣的價格謀求出售的消息,傳聞中的接盤者就有京東。美團的王興也在今年年初表示,美團每天有300多萬筆交易,有接近40%到50%的有效評價,數量已經超過了大眾點評。
因此,互聯網由信息模式向交易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只停留在信息層面,不能引導他交易,價值自然有限;而交易平臺會隨著交易的增長不斷產生更多、更可靠的評價,價值會越來越大。
Yelp和大眾點評并非沒有看到這一趨勢。Yelp在2010年8月推出團購服務Deals,大眾點評在當年觀望了半年之后也推出了點評團。但遺憾的是,Yelp的團購業務基本上是打醬油的,Yelp2014Q3財報顯示,包含Yelp Deals在內的其它服務收入僅占其總營收的8%,92%的收入仍然來自廣告。大眾點評雖然沒有Yelp那么保守,但戰略也是多次反復,一會說要全面進攻、決戰美團,一會又說團購并不適合作為一種獨立的商業模式,長期固守在一、二線市場,沒有迅速和堅決的下沉到三四線市場,以致殆誤了戰機,把團購的頭把交椅拱手讓與美團,交易額體量不足后者一半,去年下半年大眾點評又猛推了一段O2O廣告投放平臺,大有重回廣告模式的勢頭。
Yelp、大眾點評面對團購業務的糾結可以理解。團購是高投入低毛利的重模式,與低成本高利潤的廣告模式在虐心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語。并且,團購需要倚重大量的線下銷售隊伍,對于一個小而美的媒體來說,意味著整個公司基因的轉變,Yelp在權衡后基本算是放棄了這種改變,大眾點評相對更有野心,但把自己從一個小資公司活脫脫逼成一個狼性公司,其間引發的管理層動蕩、大批老員工出走等一系列內部問題,說多了都是淚。
Yelp和大眾點評也一直試圖在創造比團購更高級的概念,在資本運作上長袖善舞。Yelp在排隊和訂座領域收購了SeatMe,在外賣領域收購了Eat24,但SeatMe覆蓋的餐廳數量遠遠落后于OpenTable,Eat24更是不及美國最大的外賣網站GrubHub。大眾點評也投資了餓了么、美餐網、天財商龍等一大票企業,但除了餓了么算是第一梯隊公司,其他的都算不上主流企業,美餐網被接盤時更是瀕臨倒閉。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資本運作更多的是為了拼湊概念。線下的短板,讓Yelp和大眾點評無力親力親為的進入到外賣這樣的垂直領域廝殺,而真正牛的企業又是買不到的,于是,拼湊出這樣一個三流公司組成的“失敗者聯盟”,殺傷力能有多大,不用想都知道。
總之,十多年歷史的Yelp和大眾點評,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是骨灰級的存在,他們雖奮力抓住這個時代,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