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虎嗅
作者:周月明
下午六點,吳西和他的同事們仍呆在倉庫里拼命地打著包,被扔在一旁的手機每隔一小時就會發出一陣刺耳的鬧鈴聲,眼下,留給他們的時間只剩幾小時了,若時間到了仍沒發貨,他們將受到高于貨值數倍的懲罰。
吳西是一位廣東的箱包外貿商家,據他所述,這幾個月是他從業后最累的幾個月。這段時間,他先后參與了國內幾大跨境電商巨頭的招商會(TEMU、AliExpress、SHEIN、TikTok),成了他們全托管模式下的供貨商。
所謂全托管模式,就是平臺來處理運營、物流、售后等各個環節,商家只需發貨到指定倉庫并報價。
作為當下跨境電商圈最受矚目的模式,不僅國內跨境電商四小龍Temu、AliExpress、SHEIN、TikTok紛紛開始布局,7月27日,有中資背景的東南亞電商平臺Shopee也正式官宣啟動全托管模式。
巨頭的踏入,令跨境電商圈掀起一場沒有刀劍的變革,上中下游無數利益鏈條正面臨重新洗牌。
01 一面難求的招商經理
隨著各大平臺推出全托管模式,無數一夜爆單的故事開始在跨境賣家圈流傳。
AliExpress上一家智能手表商家“3天賣空1萬多只手表”的經歷成了跨境圈的“全托管傳說”;最初加入TikTok全托管的賣家有人稱訂單已翻了幾倍;有商家稱加入SHEIN平臺模式后銷售額直破百萬美元;Temu賣家月銷幾十萬單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爆單”的神話令無數跨境商家爭相涌入全托管的平臺。
平臺的招商經理和買手們成了一面難求的“香餑餑”。
“派去接待的車和準備好的宴請,招商人員們一律拒絕。”加入TikTok全托管模式的跨境大賣家王森告訴虎嗅。“Temu的買手我們小地方的商家幾乎見不到。”廣西飾品商家李萍苦笑道。
關于全托管的活動也都異常火爆。
一場AliExpress的招商會上,工作人員不得不站在凳子上亮出手機,讓蜂擁而至的商家們掃碼咨詢。
想象中各大平臺爭奪外貿工廠老板的場景并未發生,平臺反而成了被追逐的對象。
不過,踴躍的背后,也透出一股無奈和被動。
“若不加入平臺,就會被平臺碾壓。”李萍說道。在大平臺入局之前,沒有供應鏈的跨境貿易商僅靠信息差就能吃到跨境生意的紅利。但現如今,一些原來的海外B端客戶從李萍處拿到的進貨價有時比Temu等平臺上的零售價還要高,不少人甚至直接選擇從Temu上進貨。此外,據李萍透露,TikTok此后也會重點關注自身的全托管模式以及海外本地商家,跨境店則不會得到太多扶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李萍這樣自身沒有供應鏈的跨境商家不得不自救。因靠近供應鏈,原先她從工廠拿貨后賣給海外B端客戶,但現在她與對全托管模式不太感冒的加工廠合作,用工廠的產品給平臺供貨。
“一些加工廠并不適應全托管模式,這才給了我空間操作。”李萍說道。這種情況與部分業內人士的設想不太一樣:幫助只會生產的工廠處理后續的運營、售后等環節,讓他們做甩手掌柜,是不少平臺推出全托管模式的初衷,但如今看來,有一定運營能力的工貿一體廠家或靠近產業鏈的貿易商反而更適合。
出現這一現象不外乎幾個原因:一、外貿加工廠接慣了2B大客戶的大訂單,看不上2C跨境電商的散碎單子。二、跨境電商平臺的全托管模式一般會要求商家先備貨至平臺倉庫,但加工廠一般是先接下固定訂單再生產,二者所需承擔的資金風險不同。三、只生產的加工廠往往沒有運營團隊,即使跨境電商平臺可以幫助其解決一些運營、物流、售后的問題,但仍做不到保姆式服務,這就需要工廠增加崗位去對接平臺,做繁瑣的工作,人員管理成本隨之增加。
02 困于全托管的商家們
全托管模式下,無數爆單神話開始誕生,但隨之而來的,也有許多商家的怨言。
一些商家認為,平臺要求愈發嚴苛,為了得到平臺的更多派單,商家妥協越來越多,也愈發弱勢。
比如在發貨時間方面,Temu的JIT模式(Just in time)要求商家在接到訂單后,在48小時內將貨發到官方倉,一旦超時將處以5倍以上罰款。TikTok相對寬松,但也要求商家7天內將貨發到國內官方倉,補貨時間同樣要在7天以內。
為了滿足平臺緊迫的備貨時間,有的商家甚至在官方倉附近另租一個備用倉,還有的商家將產品全部提前打包好貼好標簽,只為能最快速度反應。但這也抬升了商家的各項成本,若備貨產品未被選中,相關標簽還要重新摘除,備用倉成本也白白投入。
除此之外,平臺在定價方面也愈發“苛刻”。在全托管模式下,廠商報價后,定價權大多掌握在平臺手里,而廠商們失去定價權,對盈利空間的掌控也更加被動。
“很多平臺都會跟1688比價,要求你的價格與1688等同,最多高一兩元錢。”王森對虎嗅說。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產品只掙幾毛錢的情況時有發生,若加上包裝成本(比如空運時的紙箱),有時甚至還會賠錢。
據賣家反映,有的平臺甚至還會在廠商備完大貨后再次壓價。這時廠商為了庫存壓力,也不得不同意平臺的價格。
除了發貨和定價之外,廠商們還有許多受限之處。比如在平臺發訂單通知后,如果不在規定時間內接單或取消訂單,接下來就無法再得到平臺青睞甚至被罰款;比如在沒有一定動銷率之前,無法看到自己產品在平臺的最終定價;又比如,產品的標題等宣傳要素不再被廠商把控,而是交由平臺來決定。
在這些規則之下,李萍曾因為在半夜十二點接到訂單通知后沒有趕在48分鐘之內確認,而被罰5000元,王森也曾因沒有第一時間配合平臺要求更換圖片素材,而錯失扶持流量。為了能得到平臺分的一杯羹,廠商們越來越卷也越來越疲憊。
03 態度愈發審慎
相較于最初的興奮和踴躍,一番體驗之后,廠商們對全托管模式開始變得審慎。
王森認為,若只把平臺的全托管當做一個渠道,而不是放太多重心在上面,反而心態會更好。而在李萍看來,選一個最契合自身業務模式的平臺比較關鍵,雖然都在做全托管,但平臺基因并不相同。
“目前體驗來看,流量最好、轉化率最高的還是Temu。”吳西坦言。他認為這主要由于Temu本身就有著電商平臺的基因,且采購來的流量本身就定位為有購物需求的人群,同樣為電商平臺的SHEIN、AliExpress也有此基因。但社交平臺出身的TikTok所帶來的流量并不是以購物為目的,相對來說就比較泛,且不太穩定。
有賣家描述,在TikTok上,他們曾堅持過一段時間在TikTok發布原創英文短視頻,由外國模特、專業視頻團隊制作而成,內容質量上乘,但播放量基本都沒破過500,帶貨量甚至還不如盜版剪輯的二創素材。
若流量精準度不能解決,TikTok仍然會給商家帶來很多困擾。
“不過,TikTok全托管選擇在沙特開站點或是有意解決這個問題。”王森說。相較于各項管控政策更為嚴苛的歐美,沙特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相對容易一些,流量或許會更精準。
但在處罰程度上,TikTok就相對比較寬松了。相較而言,苦于Temu嚴格處罰制度的商家最多。
“Temu的罰款環節太多了,稍一不注意就會被處罰。”李萍苦笑道,比如發貨時間超時、補單時間超時、確認訂單時間超時都會被處罰。且Temu的售后政策也最為嚴格,很多時候消費者退貨后,可以僅退款不退貨,相當于商家白白損失產品成本。
王森認為,這與公司定位有關,在拼多多和Temu的體系里,向來是消費者至上,對供應商也更加嚴格。
托管意味著權利的讓渡,商家想賺錢的同時,自然要做好被控制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國內跨境商家開始對全托管模式更為審慎,各大平臺的“快速奔跑”也引發海外市場的“戒備”。Temu、SHEIN在外媒上被“點名”的情況越來越多,認為中國低價產品大量涌入會影響當地利益。而在TikTok向來是重鎮的印度尼西亞,其全托管模式也引起當地政府的擔憂,認為如果該模式在印尼推行,會對印尼本地商家帶來損失。
這場跨境電商圈的變革,已掀起越來越大的浪濤。
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