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賣家會遇到預算一旦下調,銷量下滑的問題;也會傾向于單一的幾個廣告類型。不少賣家會陷入 ROAS、CPC 的平衡難題,但折騰后發現銷量卻“波瀾不驚”。
賣家抱怨,不投吧好像沒安全感,投吧又說不清效果。有人說投廣告就像往海里丟石子,說不清這“漣漪”是風吹的還是石頭激起的。
其實,現在更像釣魚,釣手太多,魚兒更謹慎。以前魚兒都擠在湖中央,閉著眼拋一竿就行,現在有岸邊觀望的,有淺水溜達的,有深水潛伏的...所以得靈活運用不同工具和“誘餌”,真是考驗賣家技術。
下面看這位賣家是如何運用多工具進行全鏈路營銷,提升旺季廣告回報。
某戶外服飾大體量廣告主的品牌旗艦店旺季銷售額徘徊不前,CPC 處于高位。該賣家雖已建立廣告矩陣,但沒有形成協同戰力。
他們老板比較注重被動型廣告(SP、SB)投放,一旦降低預算,銷量明顯下滑;
品牌溢價感不強,容易陷入價格戰;旺季看的人多,但轉化乏力;
老板認可展示型廣告和視頻廣告能長久建立用戶認知,但對效果存在疑慮。
在蓄水階段( 旺季前 4 周),我們投放的廣告側重是品牌曝光,該階段主打視頻廣告。在投放人群的選擇上,我們選擇季節促銷相關性人群,通過 IM/LS人群– 品牌店 –促銷頁,看的關鍵指標為DPVR (商品詳情頁轉化率)和 ATCR (加購轉化率)。
而在活動高峰的日子,我們投放的廣告側重是DSP (自定義素材落地到商品詳情頁)+ SA (注重SOV聲量)。在投放人群的選擇上,我們選擇:品牌旗艦店(歷史回溯 30 天)、相關性人群、品牌購買 (歷史回溯 365 天)。看的關鍵指標是 ROAS,同時注重 SOV 聲量。
在返場階段,我們投放的廣告側重仍然是 DSP + SA,只不過在人群選擇上更加有針對性,重點選擇歷史回溯 30 天品牌瀏覽和購買。關鍵指標除了 ROAS 之外,要注重履約的客戶滿意度。
對于大體量廣告主,其站內產品矩陣和廣告矩陣成熟,能覆蓋到大量精準消費者,這時候投放 DSP,就可以脫離內卷,進行成本較低的觸達,更多補足流量和品牌力提升。
我們通過DSP進行程序化廣告投放,除了站內自定義素材之外,增加流媒體視頻廣告對于上層流量的影響打造;在廣告投放的人群策略里加入更加廣泛的 LifeStyle (生活風格)人群。
隨著投放策略的上移,視頻素材投放的增加,整體 ROAS 在預期值內下降。在該結構的更迭下,帶來新客比例提升。這里需要重點提醒的是,高 ROAS 并不是最終指標,銷售增量才是!
我們發現,很多賣家在 DSP 投放過程中經常忽略成本項Audience Fee。廣告主通常通過亞馬遜標簽鎖定人群,為了降低成本,尋求其他相對準確的人群抓取方式 。我們幫助客戶做到 CTR 提升,eCPC 下降,說明該提升不是通過拉高 eCPM 的方式假象提升CTR 。
在沒有使用 AMC 之前,各種廣告活動的數據是孤立的,就像左邊這張圖,我們可以分別看到視頻廣告,DSP 廣告以及搜索廣告各自帶來了多少曝光、點擊和購買,但是他們之間的關聯和因果關系我們無法得知。
使用 AMC 之后,所有的實踐都能從用戶的角度進行歸因。白線代表的這個用戶,第一次接觸是看了視頻,再接觸了 DSP 廣告,最后通過搜索廣告上被觸達進行轉化。黃線代表的這個用戶,是先通過搜索廣告對產品進行了詳細了解,然后分別兩次被 DSP 廣告觸達,最后實現了購買轉化。
基于數百個 User Case,我們建立了行業通用數據分析模型,對該客戶的搜索、展示、視頻等廣告之間的交互進行分析;
基于品宣、引流、轉化、復購等組合的廣告數據表現,進行路徑觸點組合分析;
從轉化跟蹤、品牌詞搜索等方面進行 DSP 廣告增量分析;
基于投放頻次、時段數據、轉化時長、人群畫像進行全域廣告的優化;
我們通過馬爾科可夫(Markov Chain Model)模型進行全鏈路徑數據分析,計算廣告類型對轉化的權重比例,優化預算分配;拆分不同階段人群所需預算占比,再進一步拆分流量承接所需的合適產品。
通過 AMC 實現全鏈路多廣告類型的績效量化,賣家真正做到把每一筆預算都花得明明白白,并且效果可跟蹤、可測量。
我們通過AMC 報告 ,觀察到該客戶 DSP 廣告交互的上升帶來即時購買率的提升 (重要的品牌指標)。最后我們的分發邏輯是:季節品單對單;常規產品多對多 。
通過 AMC 的 Audience Builder 輸出 User Level 人群包,如:廣告搜索但未點擊人群、廣告搜索點擊但未轉化人群、加購但未轉化人群、Bundle Sale 人群等,DSP 后臺基于 AMC Audience 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
用 AmazonMarketingStream 抓住銷售高峰期
我們用 Amazon Marketing Stream揭示消費者每小時的購買行為,幫助廣告主在流量最高的 48 小時窗口內獲得銷售成功。
我們觀察到,旺季節日第一天,廣告銷售額在早上 7點到下午 1點達到頂峰,旺季節日第二天,ACOS 和銷售高峰散布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而不是連貫的幾小時之內。
旺季節日的第一天展現出最佳的銷售轉化和銷量增長。這表明第一天的廣告預算帶來了最大利潤。
最貴的點擊集中發生在會員日兩天的上午時段。有些意外的是,在會員日的兩天,相比于銷售額的高峰期發生在上午7點-下午1點,展示量和點擊量的高峰段出現較晚,發生在下午5點-7點。
然而,下午5點-7點的 CPC 相對較低。平均 CPC $0.93,相當于最高時間段內 CPC $1.25的 70%。結合銷售數據,下午5點-7點也是會員日期間第二個銷售高峰期。下班后的幾小時仍然是消費者購物意愿度比較高的時刻。因此,客戶決定結合這個時間段較低的 CPC,在晚間持續投入廣告預算以博取消費者眼球,提升銷售效率。
我們發現,首先從渠道類型來看,PC 端的靜態展示廣告和 OTT 流媒體動態的視頻廣告結合起來的效果。這兩種廣告同時觸達后,DPVR(商品詳情頁轉化率),對比只用展示廣告提高了 37%,對比只用流媒體視頻廣告提高了 101%;
而在Purchase Rate(購買率維度),也就是點擊了廣告最后能購買這個數據上,對比只用展示廣告提高了11%,對比只用流媒體視頻廣告提高了54%。
其次我們來看搜索廣告和展示廣告結合后的效果。這兩種廣告同時觸達后,對比僅被搜索廣告觸達,購買率接近 2 倍增長,對比僅被展示廣告觸達,購買率接近 4 倍增長。(PS:數據從亞馬遜營銷云 (AMC) 進行抓取和分析)
靈活運用 DSP 多類型廣告組合打法,通過 AMC、Amazon Marketing Stream等多工具有效識別消費者每小時在不同產品線上的購物行為;量化全渠道、全路徑的廣告貢獻,以達最佳預算分配,制定全局戰略,如此,提升旺季廣告回報并使之清晰可見。
(來源:小K說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