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的上班路,日常上演行人和小電驢的速度與激情。狂飆大結局后,從市井魚販到萬人之上的強哥,更是讓電動車成了最火的國民同款。
一時間,“要想做大哥,先買電動車”成了狂飆人的共識。
回到劇外,國內“全民小電驢”似乎成了新的出行常態。今天提車、明天上牌、后天上路,只要雙腿健全,人人狂飆不是夢。
但如此火爆的電動車在海外卻被E-bike蓋過了風頭。在探索這個速度快、上坡省力、騎乘便捷又不占位置的E-bike時,一個新的千億級市場似乎在慢慢浮出水面。
E-bike的發展勢頭可以用「迅猛」來形容。在歐美的年銷量甚至已經超過了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97億美元,出貨總量為5125萬輛,預計會以10.2%的復合增速迅速增長,并在2027年達到806億美元的規模。
也難怪保時捷、蘭博基尼、奔馳、寶馬、特斯拉等各路汽車巨鱷都在推出自己的E-bike。
尤其在歐美,E-bike的銷量增速非常可觀。從2017年到2021年,歐美市場的銷量由250萬輛漲到了640萬輛,4年間增長了156%。
當然,市場之間也存在明顯參差。譬如歐洲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20%,而美國市場的滲透率還不到4%,后續隨著美國各州立法的完善,或許會迎來高速增長的局面。
圖片來源:浩方創投
保時捷曾經推出過兩款豪華E-bike,售價大約為1萬美元和8千美元,一上市就搶斷貨。
歐洲人愛騎自行車,這件事全世界都知道。在荷蘭,你可能還會在路上看到總理踩著單車趕早八。
但動輒好幾萬人民幣的E-bike,他們是怎么買得下手的?
其實在2020年以前,歐洲人對E-bike還是不屑一顧的態度。“為什么自行車要電動的”這個想法讓E-bike在角落吃了好久的灰。
根據“快科技”的觀察,法國和德國在疫情開始之后逐步提倡綠色出行。本來歐洲對時速較高的電動車就有嚴格的法規限制,低碳環保的E-bike一出現,立馬成了歐洲人的“新寵”。
疫情解禁后,不少國家甚至在原本就狹窄的馬路上開辟出單獨的自行車道,政府還提供了幾百到上千歐元的購買補貼。
自此,E-bike才算正式打開了歐洲市場。直到現在,連上萬元的土豪車型都會被瘋搶。
E-bike在歐洲賣得好,昂貴的公共交通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從去年3月開始,倫敦的公共交通和地鐵票價迎來了十年來的較大漲幅。德國地鐵月票也從9歐漲到49歐,一年大約要花588歐通勤(折合人民幣4千多)。
而用同樣或更高的價格買一臺E-bike,用兩三年不是問題,相對而言也更經濟實惠。
看到如此有潛力的市場,敏銳的資本也迅速做出了反應。
根據“鈦媒體”的觀察,2021年到現在的短短兩年時間,國內已經有超過20家E-bike相關企業獲得融資,包括騰訊、高瓴、紅杉資本在內,總融資額破100億人民幣。
而在2019和2020年,這一融資數字累計不足5起。
許多嗅到味道的新興品牌商涌入賽道,市場規模隨之迅速擴張下沉,造車成本也逐漸降低。
續航足、速度快、車身輕、夠穩定...如今的E-bike在性能和價格上達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點。玩E-Bike不再是有錢人的象征,平均500-3000美元的售價讓普通人也有了享受狂飆的機會。
產品的硬核配置是篩選出優質品牌的第一步,而要推動銷量前進一大步,必有品牌建設和營銷的功勞。
目前市面上的E-bike品牌一直在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定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荷蘭品牌VanMoof的品牌建設在業內就非常有名。
「打造完美的城市自行車」是VanMoof的品牌愿景,他們希望通過極簡主義的設計、數字化、購物體驗和環保的產品理念,讓消費者的出行方式更快捷、智能、快樂與時尚。
VanMoof的自行車在以前經常被偷,于是他們嘗試把自行車鎖在一個箱子里,讓箱子像鬧鐘一樣發出聲響。這種方法讓偷車者感到非常尷尬和困惑,有效地減少了自行車的盜竊率。
2022年,VanMoof繼續延續創意,和《犬之島》的動畫師Tobias Fouracre一起制作了宣傳防盜技術的定格動畫,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VanMoof的動畫廣告《Hard Times For Super Thieves》
在地球另一半,美國大型E-bike品牌Rad Power Bikes則是打出了「平民化」概念,采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策略,通過社交媒體、電子郵件和其他數字渠道與客戶互動,用口碑營銷吸引了更多的客戶。
該品牌還在全球55萬名車手中開展了品牌大使合作計劃,利用社群營銷模式建立品牌社區,以吸引高端消費者和建立強大的品牌認知度。在社媒布局上,RPB則是和VM一樣,瞄準了Youtube和Reddit的KOL測評推動種草。
E-bike龐大且新興的海外市場自然吸引了大量出海品牌心馳神往,TENWAYS和大魚智行算是該賽道備受資本關注的企業。
TENWAYS在海外開了200多家實體店,并在今年完成了3億人民幣的融資;大魚智行在2021年已經將產品出口到60多個國家,歐美銷量達到90萬臺,是該賽道首個進駐美國Costco超市的出海品牌。
出口海外的E-bike普遍定價在400-2000美元,在價格競爭力、制造能力和市場適應性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挑戰也擺在面前,主要的問題還是品牌建設。
根據一些市場數據,歐洲本土的E-bike品牌已經超過數百家,包括德國的Riese&Müller、荷蘭的VanMoof、英國的Brompton、瑞士的Stromer、法國的Moustache Bikes等等。這些品牌在歐洲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在設計、性能、品質和品牌知名度方面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
美國本土的E-bike品牌比歐洲少一些,但也有超過200家,而且還在持續增長。
在全球那么多品牌中,很難說哪個品牌做得最好,每個品牌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問題,但本土品牌在市場中確實有更好的口碑和表現。
但是,這并不是說出海企業就沒有機會!一些業內知名的出海品牌已經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例如,該賽道的出海黑馬Aventon幾乎是緊追VM和RPB躋身到了一線行列;曾在歐洲排名第一的出海品牌BAFANG也有著不錯的品牌認知度。
品牌建設的壓力主要是給到了新興品牌。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千萬級市場,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僅靠價格和產品是行不通的。
換句話說,要想把市場擴大到全球,做品牌就是你的必選項。
有人說,E-bike出海從來沒有所謂的大功告成,從藍海爭到紅海,后續還會“殺”成血海。
隨著涌入的賣家越來越多,品牌的差異化價值就成了必考題:制定以客戶為中心的品牌策略,堅持本土化建設、在客戶旅程的每個階段始終如一地執行與優化品牌策略,為客戶提供最佳體驗。
以上環節缺一不可,用心沉淀資產的品牌才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如果您也想提升品牌競爭力,歡迎隨時聯系我們,我們的專業國際團隊將以較具本土化的視角與創意思維為您打造本土消費者喜愛的品牌。
(來源:海外營銷John)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