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可能不信,Coupang今年才首次盈利
眾所周知,Coupang 于 2010 年以社交商務起家。從2010年到今年,整整 12 年里每年都處于虧損狀態。自從2014 年Coupang啟動火箭式配送后,其赤字規模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去年,Coupang 的累計虧損達到了 6 萬億韓元。
不過靠著規模效應,Coupang終于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盈利。第三季度銷售額為 68,383 億韓元,營業利潤為 1,037 億韓元。
Coupang的表現更為引人注目。眾所周知,Coupang是美國亞馬遜的"學徒"。而亞馬遜今年上半年虧損近 60 億美元,而作為”學徒“的韓國電商平臺則實現了超過1000億韓元的增長!
2
"韓國淘寶"VS"韓國京東"
比拼電商核心競爭力
靠虧損來獲得高速發展的Coupang,一方面拿著火箭般的用戶增長數據,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另一方面將錢投進“自動化物流技術”以及“自營配送中心”。
一邊頂著“虧本公司”的烙印,一邊穩步建設自己的配送網絡。
聽起來很耳熟?這不就是韓國版本的京東嗎?
Coupang在韓國吸納了1000會員,相當于每5個韓國人就有人是Coupang會員。聽起來不錯,不過在激烈的韓國電商市場中,NAVER也相匹敵的用戶量.
NAVER
NAVER是做門戶起家(類似于網易門戶網站)優勢是內容和流量。Naver 目前依舊是是韓國最大的門戶網站運營商。除了搜索之外,還有房地產、網絡漫畫和博客等服務之間的聯系也非常出色。尤其是Naver博客,購買前必看的“課程”。
(我自己很喜歡逛NAVER問答,如果你了解過怎么利用“百度知道”和“知乎問答”去撬動流量,千萬別錯過這個版塊。)
另外,Naver 向賣家推廣低傭金政策也是一個優勢。
Coupang 和 Naver 的競爭
Coupang是廣為人知的“零售商”模式的代表。由來負責從產品銷售到交付的整個分銷過程的方法。
Naver 就是所謂的“聯盟模式”。把平臺、履行公司、航運公司和技術公司鏈接在一起,相互創造協同效應。所以,銷售傭金率也很低
"物流"是電子商務的核心競爭力
相比起Coupang,NAVER的模式更像是阿里的淘寶模式。
兩家公司之間的差異是他們不同定位的結果。
如果你有認真去研究選品工具,你一定不會錯過Naver datalab。由于平臺定位的原因,NAVER是更像一個數據服務商。
Coupang 的“去門戶化”策略
另一方面,Coupang 的“去門戶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想要便宜的產品和快速交貨的消費者更喜歡 Coupang。
Coupang 的核心戰略是“購物搜索門戶”。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會在 Coupang 上搜索,而不是在 Naver 上搜索。
這樣,Coupang才會逐漸獲得的自來水流量。
無論如何,Naver 和 Coupang 之間的戰爭似乎很明顯會愈演愈烈
3
成熟的電商市場,消費者要求高
"韓國電商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五,移動電商滲透率應該是的第一"
很多服務商喜歡拿這個來暗示賣家韓國市場是個金餑餑。
其實不然,超高的滲透率和市場規模是因為韓國電商平臺競爭非常激烈,大大小小不同的電商平臺在競爭過程中,韓國消費者早就基本被清洗了一遍。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不比歐美市場的低,甚至更挑剔。
4
總結
如果要深耕韓國市場,別忘記NAVER
韓國電商市場門檻高。比你遇到的服務商吹的高多了
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做好長線計劃,因為平臺的快速發展,市場和政策變動會頻繁.
(圖片來源:小鵝日韓跨境電商)
(來源:小鵝跨境電商)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