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品牌工廠BrandsFactory
2020年是海外倉爆發增長的一年。受到疫情影響,海外電商需求激增,與此同時,海運費上漲導致備貨成本增高、亞馬遜封號潮導致大量貨物堆積等原因,海外倉的需求達到了頂峰,甚至出現“一倉難求”的現象。
彼時,以大賣、第三方物流為代表的中大型倉庫開始積極擴倉,而小型的“野生”海外倉也在擴增,他們租賃幾千平的小倉庫存儲貨物,甚至把車庫作為倉庫。
2020年,海外倉一年的增速就高達80%,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
然而隨著大環境的改變,2020年海外倉的熱潮也快速消散。今年海外疫情走向后期,購物需求從線上轉到線下,而通脹等外部因素也導致海外電商行情逐漸遇冷,前兩年堆積的貨物清完后,海外倉迎來無貨可收的困境。
盛寶隆海外倉的業務負責人馮韜寧向品牌工廠表示,前兩年行情好,盛寶隆去年業績做到了7000多萬人民幣,在這基礎上又擴了倉,今年本想規劃做到一個億,然而由于行情遇冷,部分倉庫不得不陷入虧損的困境。“今年就像開一個新公司一樣,一切計劃都要從頭再來。”馮韜寧表示,“很多中小海外倉都面臨虧損。”
更甚者,個別有貨代背景的海外倉傳出暴雷的消息,其原因一方面是海運費價格下跌,前兩年貨代公司和船公司簽約的租金高于今年的市場行情,貨代持續虧損,另一方面,海外倉的租金上漲,貨量遠低于前兩年,嚴重虧損而無法持續運營。
經歷了前兩年的暴漲,海外倉行業陷入低谷。前兩年入局的海外倉玩家要如何解決困境?未來海外倉還能回到興盛時期嗎?
01 疫情下,海外倉的泡沫式繁榮
提到疫情期間海外倉的爆發式增長,幾位朋友都向品牌工廠表示,那是一種泡沫式的繁榮。當海外倉增長時,大家都忙著賺錢,無暇顧及潛在的問題,等到外部環境趨冷,隱藏的問題就一下子被擺到臺面上來。
早在疫情之前,海外倉就伴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而崛起,營業額逐年增長,疫情則成為海外倉急劇增長的催發劑——疫情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為海外倉的發展提供了絕無僅有的良機。
疫情后,海外電商和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9.7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20.79%。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了全球供應鏈,帶來了海運費激增,在去年的最高點,從中國至美國西海岸航線40英尺集裝箱的價格達到2萬美元,海運價格和運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不少賣家選擇通過海外倉提前備貨。一系列的作用下,海外倉儲需求飆升。
根據跨境眼總結的數據,從2019-2021年,美國海外倉的數量分別為432、639、925(個),平均增速超過44%,這其中還有很多中小型海外倉未納入統計。
亞馬遜的動作也是海外倉需求增加的原因之一。中國賣家備貨需求增加,上百萬、千萬地備貨,但亞馬遜的倉庫無法承接大量庫容,經常不規律地進行庫容限制,賣家已經發出貨物,但庫容被砍的現象經常發生;并且,在2021年封號潮后,大批跨境賣家店鋪被封,數千萬的庫存無處存放,只能尋找海外倉。
“當時盛寶隆的幾個倉庫全部都是爆滿的,卡車排出去幾百米。”馮韜寧表示,盛寶隆是中等體量的海外倉,在2021年,受到海外倉行情的鼓勵,盛寶隆開設了位于美東的第二個美國倉庫,面積1萬平米。
頭部物流商也最先吃到了海外倉增長的紅利。2021年,谷倉新增海外倉面積30平方米;遞四方在2021年擴倉20萬平方米;頭部大賣樂歌也是從2020年開始將海外倉對第三方賣家開放,樂歌年報中顯示,截止2021年底,樂歌在美國的倉儲面積從2020年底的9萬平方米擴增至24萬平方米,增長率167%。
另一邊,很多“野生”海外倉也在露頭。由于海外倉“一倉難求”,賣家們急于尋找可以堆放貨物的空間,很多中小型海外倉也迎來了火爆的訂單,這些倉庫往往面積較小,對于倉儲和物流的管理和運營能力較低,只提供簡單的倉儲服務。
然而,當時間進入今年,海外倉卻迅速冷淡。隨著海外電商消費下滑,以及海運費下滑、運力回復正常后,賣家的備貨更加理性;而前兩年瘋狂備貨的庫存被逐漸清空,海外倉空倉率提高。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小賣家,不少中小賣家在前兩年踏著行業風口積極擴張,今年卻邁入了生死存亡的困局。
貨量少,租金、人力成本只升不降,“倉庫空著,每個月大量的成本壓力,半年都提升不了業績。”馮韜寧表示,很多中小海外倉面臨破產風險。易達云科技營銷副總裁鄧艷芳表示,今年有很多中小海外倉虧損嚴重,試圖聯系易達云收購他們的倉庫。
海外倉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02 中小海外倉或面臨破產
盡管大型海外倉的客戶源相對穩定,但他們也感受到今年的訂單量和動貨率比不上前兩年,海外倉正在從增量時代變成存量時代。
易達云科技營銷副總裁鄧艷芳表示,前兩年因為疫情助長了歐美線上消費,其中也不排除部分消費者有提前消費的可能性,22年大環境發生變化,在疫情反復、地緣沖突、貨幣通脹等因素的影響下,市場恢復理性,整體增長率相比前兩年有較明顯下降。
整個消費環境暫時遇冷,反饋海外倉上,則是賣家客戶和庫存需求比前兩年要少很多。樂歌海外倉招商經理王經理表示,賣家的市場預期不如前兩年那么理想,備貨比前兩年要謹慎很多,甚至和去年的備貨量持平,“他們現在備貨變得更加謹慎,寧可少備貨,也不想把貨堆存在國外,導致庫存積壓。”
“今年保持持續增長的賣家并不多,比例可能不超過20%。海外倉、物流貨代也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同時也是從量到質的轉變,大家今年更多是在存量里尋找增量。”鄧艷芳說。
而對于中小海外倉而言,今年的生存環境則異常困難。
“我們在美東的倉庫1萬平方米,從年初開始一直空倉一半,甚至空倉百分之七八十,”馮韜寧介紹到。另有行業人士透露,全球海外倉第一的谷倉,今年也有三成的空倉。
“今年我看到能掙錢的海外倉可以說鳳毛麟角。”馮韜寧表示。
很多中小海外倉是做FBA換標起家的,但FBA換標意味著有賬號被封,或是在一個店鋪賣的不好需要換店鋪,才會產生這個需求,但亞馬遜封號潮的影響已經逐漸平復,FBA換標的業務極其不穩定,很多以FBA換標業務為主的中小海外倉失去了業務來源。
很多中小海外倉的主營業務是一件代發,而一件代發的收入和成本主要基于和本土物流商的合作。而物流成本又與海外倉的快遞體量有關。海外倉的快遞體量越大,能拿到的快遞折扣越好,能給到賣家的快遞價格更實惠。
樂歌海外倉招商經理王經理也介紹到,“比如每天只有幾十幾百單的賣家去申請物流賬號,或許只能拿到五六折的快遞優惠,而大型海外倉一般能拿到兩三折的優惠,甚至更低。”
比起只做倉儲、代發或FBA換標的小型海外倉,頭部海外倉往往在全流程服務和精細化服務方面更具有優勢。在行情遇冷的時期,賣家傾向于選擇性價比和服務更好的大型海外倉,中小型倉被迫面臨優勝劣汰的過程。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海外倉的數量超過2000個,總面積超過1600萬平方米。但隨著海外倉數量的增加,海外倉相關問題也慢慢出現。王經理表示,“這兩年海外倉數量急劇增加,但是很多中小型的海外倉并沒有那么規范,賣家可能用了幾個月之后,一些海外倉由于資金銜接不上,就將面臨倒閉的風險,”
王經理強調,平臺對賣家發貨都是有時效考核的,如果海外倉不能及時發貨提供物流信息,對于賣家賬號會有很大影響。
同時,海外倉還是個重資產的行業,海外倉數量最多的美國,地租和人工成本都在逐年上漲。“美國的租地合同一般是按5-8年簽的長合同,在合同當中,倉租可能每年有個百分之幾的正常漲幅。但是業績可能呈現負增長,虧損肯定越來越大。”馮韜寧表示,“而且美國的倉庫還不能輕易退掉,要么可能幾十萬美金的押金就沒了,要么打官司,直接判你支付剩下幾年的租金。”
如果倉庫沒有貨物持續的進倉和周轉,虧損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王經理表示,他們的客戶就有遇到海外倉破產的情況,客戶原先的海外倉突然破產,希望將貨運到樂歌的倉庫。鄧艷芳也表示,很多中小倉因無力運營,試圖想尋找運營良好的大倉將其收購。
“像我們這樣背靠大公司的海外倉,也感受到了比較大的運營壓力,那些沒有大公司做支撐的海外倉,生存問題可能更加嚴峻。”馮韜寧表示。
前兩年行情好時,冒出了很多海外倉公司,他們在海外找個倉庫,甚至找個車庫、地下室、空地或院子,搭個頂棚就開始做海外倉。風光過后,失去了穩定的貨源,又背負高昂的成本,這些海外倉或是逐漸破產,或是只能另尋出路。
03 海外倉走向規模化、精細化服務
無論是跨境賣家還是海外倉,都從疫情前的野蠻生長逐漸過渡到比拼產品、服務和質量的時期。當市場恢復理性,賣家也開始尋求更好的服務體驗。
“今年賣家都在優化自己各環節的成本,無論是頭程還是尾程物流,都在尋找更優的解決方案,”鄧艷芳表示,“前兩年賣家訂單暴增,海外倉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個階段賣家的首要痛點是解決貨物入倉、訂單發貨的問題,可以說只要有倉庫能收貨,其他條件都可以讓步,因此體量較小海外倉雖然只在某個區域有倉庫,且尾程渠道資源也不夠豐富的情況下,也不缺賣家入倉。但現在海外倉供過于求,變成了買方市場,賣家有足夠的空間優化供應商,選擇更好的海外倉。”
而性價比、抗風險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成為賣家考量海外倉的關鍵因素,一些綜合性的大型海外倉更受賣家的青睞。
“樂歌做得是頭尾程一站式的海外倉服務,”王經理介紹到,“舉個例子,目前樂歌海外倉已經打通頭程供應鏈和尾程派送全供應鏈服務,物流端可以全程委托樂歌海外倉進行操作。”
王經理表示,海外倉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并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
鄧艷芳提到,易達云在前兩年擴了幾十個倉,到今年,滿倉率依然很高,其原因是易達云的擴倉是“踩著客戶的需求”去擴,易達云是做跨境SaaS出身,能為大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方案,“比如我們在美國有接近40個倉,通過給賣家提供解決方案,能夠優化訂單的分布,根據區域的需求去準備每個倉庫的備貨量。”
“任何服務都是雙向選擇,海外倉只有真正抓住賣家痛點,才能為賣家解決問題、降本增效,實現海外倉和賣家的共贏。”鄧艷芳說。
而對于中小型海外倉而言,未來的道路會更加曲折,為了停止虧損、改善營收,中小型海外倉大多只能選擇轉型,走向精細化服務的道路。
盛寶隆的馮韜寧表示,盛寶隆海外倉的轉型路徑是幫助賣家做退貨處理。一些賣家通過國內直發的自發貨,或是獨立站賣家發出的產品,在消費者接貨時可能會出現地址錯誤、退貨的情況,以及亞馬遜有30-60天的退貨周期,如果沒有退貨地址,亞馬遜會直接退款,賣家就損失了貨物。
一般的物流商會要求這些賣家進行二次派送,如果不能進行二次派送,就會銷毀貨物,對賣家造成很大的損失。“我們可以為賣家提供第三種選項,讓賣家將貨物派送到我們的倉庫,如果貨物可以再次銷售,我們則會進行換標,幫賣家重新發貨,省回幾百美金的損失。”馮韜寧說。
“可能這只是幾萬美金的小業務,大的海外倉不屑于去做,這就給我們小倉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馮韜寧表示,缺乏規模效應優勢的中小型海外倉,未來可能會往差異化服務的方向進行轉型,或是拓展業務,改善業務單一的問題;或是做業務迭代升級,作出專業化服務;或是拓展多平臺,從Amazon、eBay等舊平臺轉向沃爾瑪、TikTok等新興平臺。
Balyo海外倉的銷售總監李東表示,很多海外倉的負責人都開始思考,如何在變化中生存下去,而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暴露出海外倉信息的不對稱性、數據管理的準確性等問題,催生了海外倉往機械化、智能化升級的進步。
當海外倉熱潮褪去,大型海外倉們憑借規模優勢,能夠提高更優質的服務水平,形成頭部效應,而中小型海外倉們或需要探尋如何提高服務價值,才能形成長遠的生存之道。
(封面/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