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大家好,我是Lissa Tam, 一個混在跨境電商圈的音樂區UP主,努力搞錢的深圳女孩~
今天是選品專題,說了好久,終于來填坑了!
自上篇文章寫完后,我就離職創業了(沒錯,我的文章多是階段性總結類型 orz)。4月份開始創業,折騰了1個月的店鋪,1個月進行選品,產品上架至今剛好2個月多一點,經歷了二次售空缺貨后,目前趨于穩定,根據過去一個月的計算,該產品目前穩定達到月利潤1w+。自創業開始的周記錄和總結,全部發至我的朋友圈和知識星球我們的亞馬遜掘金日記,相信加過我的朋友應該算全程目睹了我這小半年來的經歷。
本文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月入上萬的產品我是怎么選出來的、對于像我這樣小資金、無供應鏈資源的賣家來說,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產品。
文章耗時近4個月,通過了我的實戰測試。整個流程脫胎于我混跡的各種大廠、以及分別側重于產品和銷售的亞馬遜朋友公司處學習到的親身經歷,說他價值上萬一點也不過分。
全文近萬字,算是梳理出了成型選品SOP框架,如果你恰好苦惱于 小資金選品 / 專業的選品流程,請一定耐性看下去。
目前市面上做產品的方法,主要是三個大方向:
1.現貨;2.產品優化;3.產品創新。
A. 現貨的玩法,銷售屬性公司玩的多。有資本和實力的公司,一般直接和工廠合作包銷;差一點的可以拿到特定銷售權;最后則是直接1688拿貨上架賣,一般這種情況存在于產品還處于極度或相對藍海情況下,否則則會陷入“選品一時爽,運營火葬場”的死亡境地,一些季節性產品或者突如其來的爆款,可以用這種方式銷售,比如前段時間爆火的滅鼠先鋒系列產品,以及去年很火的小矮人。
這部分我的朋友@Bryce 惠東玩得比較六,他的分享 《以亞馬遜電商為例,聊聊從公模到私模的整個過程》可以在我的知識星球看到。
B. 產品優化有兩個方向,第一,現貨組合;第二,模具小改,如改顏色,模具加東西等等。現貨組合相對來說好弄一點,相當于一個產品中介和篩選官的身份,選出來的產品有自己的獨特性,服務給某一特定人群,因而運營的時候競爭壓力沒有現貨那么大。模具小改也差不多,但需要有一定的量才行。
C. 產品創新旨在自己設計產品、開模,相對有些復雜,產品為主的公司一般傾向于這種玩法,需要對產品材料、產品結構設計、消費市場、用戶需求、用戶體驗等有一定的了解。
這種產品前期調研及設計比較費時,打樣及研發費用高,但后期產品出來后,溢價能力相對更高。原材料木制品、金屬、紡織品等模具及打樣費用相對便宜,制作周期也短一些,適合練手。但整體時效仍然很長,以木制品舉例,打樣1-2周,后續優化及確定樣品1周,貨期6周,這里就去到了至少8周。再加上如果是比較重的產品,只能走海運,海上又4周,3個月過去了,產品剛上架,市場或許早就不是那個市場。如果研發能力不強,創新程度不夠厲害的話,可能為時晚矣。
這種玩法需要深入用戶調查,個人覺得適合副業來玩,不適合剛開始的創業公司。
根據我自身情況,我開局時選擇的是產品組合玩法。很費事,但是適合低成本快速測試,跑通流程。
我的選品整個流程為:產品初選-市場調研-用戶需求分析-確定產品方案
選品上面,有三句話,我奉為圭臬:
1.產品要做超價值交付,至少超出30%以上@seven
2.產品看起來差不多的話,根本顯示不出來產品的差異化@Zev@樊登讀書
3.啥是藍海市場?比你差的,就是藍海@盜坤
在初選市場的時候,我會選擇:關鍵詞搜索量>4000,搜索量/搜索結果>4,市場集中度<50%(非壟斷市場),搜索詞下有評價數少于80能上首頁的類目,平均月銷量200以上,毛利潤最好能做到40%,成本利潤率(凈利潤/貨及物流)最好有80%以上,并且這個類目有機會能做出一些差異化,類目鏈接質量相對我做的差的(文案、圖片)。也就是說:有機會做優化、市場容量夠大、新品有機會獲得曝光、競爭對手比我差。
初選市場可以用工具進行篩選,比如賣家精靈、數據魔方等,都可以用。下圖為賣家精靈的篩選頁面。
圖片來源:賣家精靈
除開工具外,可以通過BSR、NEW RELEASE 榜單,(amz123.com,amz520.com,兩個亞馬遜導航網站可以直接找到榜單)以及整理出來的可參考賣家店鋪,進行選品。還可以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品類,深挖小眾藍海。@阿發的這篇《獨立站9大選品方法+4種垂直領域選擇》分享,同樣適用于亞馬遜。
篩選出來后,對利潤進行分析,遇到還不錯的產品和店鋪,及時整理出來,放入自己的選品庫中。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我愛喝酒,那么酒具類的產品,我肯定是會找來分析一波了。比如下方雞尾酒調酒產品,找到關鍵詞后,將數據整理出來,放入我的選品數據庫里,并對產品進行利潤分析。通過1688,找到產品工廠報價及重量,進行利潤計算。
亞馬遜的利潤公式為:利潤=售價-產品成本-頭程(海陸空)-FBA物流配送費-亞馬遜傭金(一般15%個點)-退貨成本-推廣成本(測評+廣告)。FBA物流配送費和亞馬遜傭金是固定的,產品成本和頭程略有浮動,最大浮動部分則是退貨成本和推廣成本。根據產品類目不同,我設定的退貨率為2%,總推廣成本為10%。
那按照我的利潤表格來看,拋開產品組合方式,這個產品利潤偏低,就不太適合我現階段做。(備注:圖片主要用于表頭參考,數據有出入,僅作為舉例)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市場調研中,我著重關注于產品類型、市場容量、對應產品類型的利潤率、市場競爭強度、產品消費趨勢。它與我“每個月利潤、銷量、前期推廣成本花費、產品打上去的難易程度、產品未來發展趨勢”直接掛鉤。
對應的,我會著重關注幾個數據:市場容量及趨勢、產品類型占比、市場競爭強度、供應鏈穩定程度、消費需求及場景比例、用戶痛點占比、以及現有產品差評點比例。
市場調研中,我著重關注于產品類型、市場容量、對應產品類型的利潤率、市場競爭強度、產品消費趨勢。它與我“每個月利潤、銷量、前期推廣成本花費、產品打上去的難易程度、產品未來發展趨勢”直接掛鉤。
對應的,我會著重關注幾個數據:市場容量及趨勢、產品類型占比、市場競爭強度、供應鏈穩定程度、消費需求及場景比例、用戶痛點占比、以及現有產品差評點比例。
(一)市場容量及趨勢
這個數據主要用于判斷市場大小以及發展趨勢,并分析產品的淡旺季,判斷切入時間。如果容量不符合標準,或者整個行業態勢呈下滑狀態,那么如果從長期角度考慮,這個品類就不會做。
那么首先,我們先看市場趨勢,這里我會用到2個工具:Google trends(https://trends.google.com/), 賣家精靈(https://www.sellersprite.com/)。
Google trends主要用于看用戶對該產品全網的搜索關注,賣家精靈則針對亞馬遜的市場,觀察用戶對關鍵詞的搜索變化量。
還是以調酒用具為例,首先,確定產品的核心關鍵詞為:Cocktail Shaker,用谷歌趨勢,抓取美國最近三年的趨勢,可以看到,近三年來,這個品類用戶的關注度是持續走高的。(做哪個站點,抓哪個國家數據,全文以美國站為例)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再用賣家精靈工具,查詢關鍵詞的月搜索趨勢,可以發現該產品搜索量可觀,搜索趨勢也是往上走的。
看完趨勢后,再分析市場容量。
找到該產品BSR榜單,利用賣家精靈抓取整個榜單數據,能夠看到其30天銷量及銷售額。當然,也可以用垂直關鍵詞搜索,抓取前3-5頁數據,去重后,得到一份產品表格,進行分析。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將抓下來的數據進行篩選,把非對應產品刪除后,可以得到精準產品下當月銷量。再將谷歌趨勢的數據下載下來,根據趨勢變動,粗略計算出該品類一年的市場容量。為了數據精準性,我一般也會用 amazon business analysis,將關鍵詞近12個月的排名整理出來,對比來分析。ABA和Google trends 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個是購買平臺的需求,一個是"how to"搜索平臺的需求。因而數據在某些程度上會有出入。那么我會二者結合一起觀察。
在這些查詢銷量的平臺中,Helium 10和賣家精靈我覺得相對準確度高,JS的話,相對而言就相差略大。
當然,這些數據也是用于看個大概而已。若是選中了一個工具,后續的銷量,比如每個月下載數據更新市場容量,觀察市場變化的時候,也要保持用同一個工具,確保相對數據的準確性。
最終能得到下列圖表(注:表格僅為參考,內部數據并非對應產品精準數據)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如果只是粗略對市場進行分析,那么可以不進入產品向的分析。根據上述拉出來的數據,通過簡單的excel數據處理,可以看到品牌銷量占比、評論數與銷量的關系、TOP10-TOP20-TOP50-TOP100 的銷量占比,大致看到市場競爭情況,分析最低推廣資金投入。比如要做到日銷80的量,位置至少要在BSR80,評論數至少要做到200。那么這個時候刷單金額大概能算出來。此外,廣告的花費,第三方數據可以看到BID出價,轉化率,計算出單個訂單廣告花費,得出廣告占比。整個推廣資金心里就會有數,這個品類,資金和資源能不能打起來,就有初步評判方向。
判斷可做,或者未能得出明顯結論,則可以進入深度的市場分析。這個時候主要站在產品和消費者的角度上進行調研,看是否有機會找到產品切入方向。
到了這一步,首先,我們會先通過Google搜索文章,查看用戶在購買時會問的問題,以及blog如何分析產品,會著重關注哪些點。將這些內容參數提取出來, 就能得出一個產品組成框架。
比如,air fryer大家關注的點有:容量、內膽、操作方式、加熱方式、性能、噪音、材質、外觀、配件等等。
那么在做產品分析的時候,這些參數就是我們的調研方向。
最開始我們下載下來的BSR100的表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針對每一個產品,調研其上述的產品參數信息。類似于下圖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這些產品參數,部分可以自制爬蟲抓取,但是大部分信息藏在產品描述、QA中,因而還是要每條鏈接點進去看。將這一步做完,對這個品類能了解個60%以上了。
同樣,將數據全部整理完后,進行數據分析,看哪個產品類型市場容量較大、單價分布在什么位置,哪些功能是基本配置,哪些可以作為輔助,為后續選款/產品優化 提供數據支撐。
這塊主要有以下幾個分析點:
1.市場情況分析:市場容量、增長趨勢、上架時間、Listing壟斷情況
2.品牌情況分析:品牌占有率、品牌壟斷情況、品牌上架時間、品牌增長速度、品牌上新速度、品牌產品布局
3.參數分析:不同參數下的產品占有率,包括款式、容量、材質、性能等等。
4.價格段位分析:分析用戶對各個價格段位的需求占有率,以及不同價位段產品功能參數情況
5.運營難度:評論數量、對上述市場、品牌、參數情況分析匯總
我在這塊主要會著重關注幾個數據:
1.不同款式的售價范圍,及其對應的市場容量;
2.不同評論數范圍對應的日銷數量;
3.產品上架時間及對應的市場容量;
4.不同款式的最早上架時間、及上架時間占比;
5.TOP20品牌的市場占有率、TOP20鏈接的市場占有率
這些數據對應的內容是:產品生命周期、新品上架后的機會值、最受用戶接受的價格范圍、用戶覺得需要具備的產品功能排名、市場壟斷情況。
具體這部分的分析,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關注點,來選擇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模板。
如果品牌或者頭部鏈接占比過大,那就不用再搞了(這個數據,在產品類型占比分析或者初選之前可以看到)。但同樣,如果真的對這個產品有信心,或者有供應鏈/設計資源,那么繼續深入分析。
將頭部品牌近幾年的上架款式、上架時間、客單價情況,做一個品牌數據表格,能夠清晰的看到,各個品牌的產品布局。
大概做出來的圖長下面這樣,有產品圖片、核心功能、ASIN、售價、品牌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這塊從運營的層面,主要看:產品評分、1688供貨數量、相應工廠數量,作出一個大致的數據分析。
產品評分如果均在4.3分,也就是亞馬遜四顆半星級以上,說明整體供應鏈比較成熟,對于沒有太多產品經驗或者是供應鏈資源的人來說,選擇這樣的品類會比較不踩雷。若是市場上大部分評分都是4顆星以內,說明產品類目不成熟,假設這玩意還賣的賊好,說明是個新需求市場,有產品研發經驗的人可以入場,做產品升級,只要解決了痛點,就是行業靚仔。
舉個例子:champagne gun,這個夏季爆款,之前我拿過樣,用起來的時候發現真是賊難用,使用前體驗賊差,但是產品很花哨,很符合夏季派對需求。3顆星評分,8月份的時候一個鏈接最多能賣1000+,Kitchen & Dining 排名 2000左右。如果有小號,這個產品就非常適合前期賣一波,賺筆錢撤離。50RMB采購成本,重量300g左右,FBA配送費用3.47美金,市面上的競品售價35.99。假設我們售價29.99,假設走海運,毛利率45%,投資回報率158%。算上退貨率10個點,推廣10個點,也能賺25%,賣1000個是5萬左右;走快遞,18個點的利潤,1000個是3萬6。但是對于新手來說,把握不住的話,很容易變成庫存。
看1688供貨數量,同樣也是為了看這個產品是否被壟斷、是否被包銷、是否有專利技術、制作的難以程度等等。被供應鏈掐脖子是可難受的事情。還是這個champagne gun,當時1688找的時候,僅有2家有賣的,都拿了樣品,聯系后發現,一家是抄的另一家,另一家抄的好像是國外的,但聲稱改良版,自己有專利(我沒有細查)。中國工廠大多也求快、求爆品。對于這種工廠,產品細節上做不到位,體驗做不到位,是比較正常的。特別是如果工廠不做限價,一旦市場賣起來,但是被供應鏈卡住,被同行惡性競爭的話,就很難搞。包括一些品牌方的產品,前期拿貨可以賣一波,能賣起來是最好的,后期如果品牌自己同一個平臺上場賣,開啟市場收割模式,那么對于拿貨方來說,也相對被動。
那么對我而言,前期,我更傾向于供應鏈相對穩定、市場相對成熟的品類,一方面市場經過了驗證,只要產品有特色,就可以往長期做;另一方面,沒有什么專利威脅,工廠選擇性多,市場成熟,產品退貨率、店鋪安全等,都有一定的保障。
消費需求可以參考 KANO 模型,分為5類: 基本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 興奮型需求, 無差異型需求, 反向型需求。
1. 基本型需求:產品功能必須滿足的用戶需求。當該需求滿足不充足時,用戶很不滿意;當該需求充足時,對用戶滿意度沒有多少影響,用戶充其量是滿意。例如社交產品的加友功能;音樂產品的聽歌功能。
2. 期望型需求:用戶滿意度隨著此類需求的滿足程度而線性提升或下降。當此類型需求越得到滿足則用戶滿意度越高,反之則用戶滿意度越低。例如,音樂類產品的歌曲越多越好。
3. 興奮型需求:是一種完全出乎用戶意料的屬性或功能。如果提供此因素,用戶會感覺驚喜,滿意度大幅提升,但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也不會隨之降低。例如微信的搖一搖
4. 無差異型需求:這類需求無論滿足與否,用戶滿意度都不會受其影響,用戶對此因素并不在意。例如產品的簡介
5. 反向型需求:用戶沒有此需求,提供后滿意度適得其反。例如產品付費功能。
消費需求的數據來源是評論及QA。通過分析用戶的問題及好評和差評,來提取用戶需求。
一般我的提取模型為:
產品:不同類型的產品TOP3個/BSR排名TOP10(太多了分析不過來,看TOP比較有代表性)
QA&好評&差評:近3個月or最近80條(一般產品3-4個月迭代一次,看最新內容,體現最新產品 version 情況)
這里多提一句,看用戶的關注點這塊,亞馬遜在用戶評價的時候,會針對不同類目,提出不同的問題讓用戶打分。同時,對于用戶的評論,會做詞頻整理。那么這一塊,就是我們可以著重關注的點,對其進行整理分類,然后再對照著提煉QA和評論,分析用戶關注點和需求。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對數據分析后,再將QA及review內容提煉;其中差評還可以用于產品研發方向的支撐。
分析完需求后,消費場景也是利用QA及Review數據,通過詞頻分析,提取場景數據及排名,得到用戶使用場景需求。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對上述分析完后,最終可以獲得一份用戶調研表:包含使用場景(場景+時間)、用戶人群(人群+使用目的)、客戶需求。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這個調研表,就是我們產品開發所依據的表格。
清楚的知道自己產品背后所對應的細分用戶群體是怎樣的一群人,針對這群用戶,再具體研發或者改良產品。
舉個例子,我做組合性產品,那么我首先需要明白這群人他的需求是什么,他是什么樣的一群人,他買這個產品用來干什么,他除了買這個產品,還需要其他什么前后端的產品,他求不求方便性,求不求產品質感,他們最傾向的價格段位是多少,對應價格段的產品有哪些功能。這類產品的基礎功能是什么、升級功能有哪些。在詞頻分析中,他們最常提及、最喜愛的款式有哪些,最多的場景是什么,需要配備什么功能或者產品。
把這些通通整理好,輔以文字形式,通過數據,展示出來。
根據上面的用戶需求分析,開始判斷,這個品類是否有機會。具體是什么價位段、什么產品功能方向,他對應的市場容量、銷售額及利潤是多少,是否符合預期。
基礎用戶,給他們基礎功能,匹配低價段的市容量最高的價格;對要求更高的用戶,給他們配呼喚度更高的升級功能,或者上下端的產品。做到 “產品相對競爭對手更優質,更有設計感,性價比更高”。
最后,把“產品組成方案-價格-利潤分析-預期銷量-預期營收-對應1688初選”整理出來。
圖片來源:Lissa林氧氧
選出合適的產品方案后,可能會有幾種選擇。比如顏色組合等等。當心里不確定的時候,做問卷調查。
Google設計問卷表格,然后投放fb廣告,讓用戶進行填寫,送對方禮品卡等方式,收集信息。當然,有更省事的方法,上fiverr.com,有一幫歪果仁,能夠幫你做這個事情。200份問卷的價格大約再25美金左右。
當你想不明白猜不透的時候,就想辦法用數據解答問題。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糾結。做產品本身就是不確定性的,上述工作,是為了做精品,砸錢進去之前,把不確定性變得更小一點。畢竟做亞馬遜是個壓資金的活兒,確定了一個品類,首批貨少則200,多則2000。時間其實更為重要。“猶豫徘徊,等于白來”。
確定好產品方案,就可以再找工廠,把具體的產品落地,創建鏈接,準備發貨了。
什么?沒有店鋪?關于店鋪,可以看這篇文章《一文搞定亞馬遜開店賣貨》,雖然是去年寫的,但仍舊適用。
最重要得,產品上架之前,做好項目投資回報表,產品推廣方案。做到“知道競爭對手是誰、什么時候需要達成什么樣的銷售目標、什么時候可以盈虧平衡、什么時候可以回本”。
然后,按部就班去做就好了,計劃=方向=具體執行時的靈活調整指南
好了,整個選品策略寫完了。
看到這里后,是不是覺得“我就搞這么個東西,為什么復雜到這種鬼程度??”
是的,的確很多步驟讓事情變得復雜,但是相信我,當你把這套做完,你會非常了解這個品類,特別是在產品落地的時候,和供應商扯七扯八,又能積累到一波資源,對這個類目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整個流程是為了增加“確定性”,降低“風險概率”,做到“心中有數”。如果你是一名跨境新人,你需要這波流程,來增加你的跨境初體驗成功率。如果你做垂直類目,你更需要這波流程,提高對市場的熟悉度。
如果是做鋪貨,則測款很重要,那么上述流程,很多部分能簡化掉。鋪貨需要概率,增加產品數量,從而提高成功率。那么這波選品流程,主要用于提高成功率,但最終還是需要多款產品,需要多選。不斷的看市場,在產品初選步驟和用戶需求分析部分下功夫,其他的競爭性分析部分,拉數據,靠經驗快速分析。
因為我的創業投入相對小,在最初的產品上,我每一款都細致的做了分析,然后確定方案。即便如此,因為最開始的不成熟,包括今年的市場因素,我的產品成功率也只有20%。活下來的一款產品,我把它做到了Best Seller TOP1, Most Wishes TOP1, Gift TOP1。當然,主要是這個類目相對小,利潤雖然沒多少,但是正反饋讓我堅持了下來。順著這個產品,我繼續做垂直產品線開發,做好高低價位的防護。
具體的做法,我有一些復盤,發在我自己的星球、朋友圈以及生財的 #挑戰2021收入翻倍#作業中,里面涵蓋了我做這個產品經歷的“供應鏈”、“推廣”、“品類”“團隊”方面的種種困難和思考。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生財的作業里看到我的分享。10月,我將把《我是如何從0選出并打造1個月入1萬的產品的(運營篇)》整理出來。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起到參考意義。如果你有一些建議,歡迎給我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感謝閱讀,我是Lissa,混在跨境圈的音樂區up主,一個在搞錢路上不斷奔跑的深圳女孩 :
————我是分割線————
看到這里還沒走?你是真愛粉無疑了。
這里想和大家說幾句心里話,分享下我創業的一些感受。
其實這篇文章寫了很久了, 一直沒出完整篇,一來是測試周期不夠,二來是成功有概率問題在。至今日,通過幾次測試,有了一些小成果,確定了模型沒啥問題,才和大家分享。之前和生財有術的@楊濤 濤哥提及我的創業之惑,我說我好困擾,創業前期的能效太低了,我都不知道該堅持還是該去上班,我覺得我需要一個團隊,但我找不到合適的人,也怕招來人沒有事情給他們干,我模式跑不通,我人養不起。濤哥當時給我關于流量和賣貨的提點,至今每每想起,都能讓我更清醒更踏實。當然,還有關于團隊的建議:伙伴的意義,很多時候不僅是業務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走得不孤單,一起走更遠。
的確,一個人走雖然前期很快,但真的是太累了。太多焦慮、迷茫、自我懷疑。好在堅持下來了,走著走著,感覺前路也稍微清晰了些。慢慢了解到動物園和野生環境的差異,知道決策的重要性以及所背負的壓力。因為決策穩重而避了坑,也因為太過糾結而失去機會乃至成本飆升。有的時候自我安慰,說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沉穩,變得更理解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做生意”,從理論派直接變為真實戰家。我清晰的知道,我們所想要的,從來都是真的贏,而不是辯贏。
每個人都有想做的事,我希望我現在在做的,不僅僅是讓自己能活下來,而是能夠更大一點,更有意義一點。畢竟嘛,來都來了, 是吧。
在我們的亞馬遜掘金日記周復盤中,我一直在說想要找合伙人、投資人,甚至為此發起了“每周見一人”的活動。我覺得,是時候更加認真對待,把它提上日程了。如果你對亞馬遜選品、或者亞馬遜運營推廣有自己的經驗見解,如果你也對創業感興趣,如果你對Lissa感興趣,要不要一起聊聊,看看我們有沒有機會,能一起走一段,一起走得更遠?
關于跨境電商亞馬遜方面,給大家分享的精華干貨雖然不多,但每一篇的時效性都比較久,有的文章回過頭來看,至今日仍然都能夠用得。
《我是如何畢業兩年晉升為跨境電商大廠經理的》
《一文搞定亞馬遜開店賣貨(店鋪注冊/品牌備案/賣貨發貨/養號)》
《10人團隊做亞馬遜年營收7000w的方法論》
《我是怎么不靠廣告,3個月時間在亞馬遜把一個產品做到100W銷售額的?》
《疫情下,跨境電商還有機會入局嗎?》
《跨境電商創業全流程分享》
《如何通過數據分析打造一套系統的流量抓取體系?》
《怎樣打造可復制的項目運營模板?》
我確保每篇都能帶給大家價值,因而文章必須做到體系化,必須經過測試,必須總結到位。這也就意味著文章足夠長,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整理。這或許就是“完美主義情節”的利與弊吧。
有時候覺得這么搞壓力是真的大,更新頻率太慢了,大多數細碎的內容也就發了朋友圈。
如果你覺得這三年的內容有價值,希望你和我多一些互動,給我一些繼續分享下去的信心。Lissa 會繼續努力,提高更新頻率,我們一起陪伴進步。
謝謝你們,一直在。
(來源:跨境電商Lissa Tam)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