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們對社區、商業模式和多元化的期待正在不斷變化。為了幫助品牌了解最新的消費者需求,Google與 Asian Consumer Intelligence 聯手調查了亞太地區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總結出三大值得注意的新興消費趨勢。我們將通過案例分享,為你解讀品牌面對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時如何保持領先。
“和我一起”:
消費者想做的不僅僅是旁觀
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和我一起……”的視頻,觀看視頻博主做飯或打掃衛生等日常生活,亞太地區的觀眾也不例外。僅在 2019 年上半年,韓國的 YouTube 觀眾觀看“和我一起畫畫”,和“吃播”等視頻的總時長超過了 500 年。同時,在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和我一起”類視頻的觀看時間分別以每年 180% 和 150% 的速度增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流量費用的降低,人們更容易制作和觀看視頻,網絡社區愈發具有消費者屬性,品牌也已意識到網絡社區受眾群體的影響力和互動價值。例如,Food Network 將網絡電視進一步延伸,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序,讓用戶參加頂級大廚的直播烹飪課程;YoRipe 則推出了一個網絡直播系列,邀請用戶與《廚藝大師》的決賽選手 Sowmiya Venkatesan 一起進行直播互動。
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將繼續融合,特別是隨著觸覺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虛擬地“觸摸”事物,讓它們感覺更“真實”。要想引領潮流,品牌需要創造在線體驗,邀請消費者參與互動,直接與觀眾對話,并激發社區的參與度。
包容互通:
消費者想要真正的多元化產品
亞太地區 50% 的線上消費者表示包容性至關重要。把“多元性”置于首位不僅是一件正確的事,更是觸達更廣泛受眾的關鍵做法。當我們拆分英文詞組“all together(全體)”,會得到一個新的詞組“All to gather”,可以理解為“全體由個體組成”——即群體中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不同的個體。這個文字游戲恰好強調了用戶對真正的多元化產品和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他們渴望自身個性的認同感。
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投資開發滿足非主流用戶和邊緣群體需求的項目。比如無事無事研究所設計的“看得見的錢包”,可以幫助視力障礙者識別鈔票面額;Google Maps 團隊在東京推出的詳細語音導航(Detailed Voice Guidance)功能,則展現了多元化產品設計如何幫助視力障礙者獨立自信地完成日常活動。
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消費者也在不斷尋求與他們的文化、身份認同、個人喜好更相符的品牌,從而促進品牌的多元化。例如,印度尼西亞的 Wardah Cosmetics 正在推出清真化妝品,這是很有前瞻性的探索。
消費者會很快拋棄那些表面上聲稱自己具有包容性,但實際上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品牌。幸運的是,當今品牌擁有觸手可及的技術,有能力為不同受眾群體設計、研發、推廣多元化產品,向消費者證明品牌“海納百川”,并最終贏取消費者的長期信任。
共享經濟:
消費者正在重新定義所有權
過去,亞太地區很少有人使用二手或租賃的物品。但如今,相比擁有商品來說,消費者更看重合理的投資,并追求循環經濟模式。我們發現,亞太地區超過 50% 的 80 后到 00 后的線上消費者認為,二手物品比全新的商品更加物有所值。
網絡商城使二手商品的買賣交易更加容易,即使是像“用過的化妝品”這類難以退貨的商品,也有人愿意買單。我們還注意到,越來越多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進入“點對點”租賃服務領域,以滿足消費者對理性消費的追求。得益于人們日益增長的二手消費和可持續消費需求,亞太地區蓬勃發展的二手市場有望實現長期增長。
推出一項新服務或新產品之前,請考慮一下你的品牌將如何鼓勵消費者參與循環經濟,實現消費者經濟利益和自然環境的雙贏。例如,美國時尚品牌 Stella McCartney 就與二手奢侈品在線市場 The RealReal 合作,給予在 The RealReal 上參與寄售的消費者店鋪代金券的獎勵。目前,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追求品牌的便利和促銷,所以,與消費者建立長期關系的關鍵在于與他們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新的機遇會隨時出現。在面對消費者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時,品牌既要合理利用互聯網的新技術,也要對消費者群體的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我們的洞察便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希望可以幫助企業和品牌激發新的想法,獲得先機。